假日,兒子帶孫兒回來,飯後切鳳梨,我特地把中間的鳳梨心切成圓柱狀,插上免洗筷拿給孫兒,他們樂得以為是冰棒,咬了一口才知上當了。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假日,兒子帶孫兒回來,飯後切鳳梨,我特地把中間的鳳梨心切成圓柱狀,插上免洗筷拿給孫兒,他們樂得以為是冰棒,咬了一口才知上當了。
乍看真的像冰棒,也像玉米。記得小學時,下課時間,同學一窩蜂衝到福利社一人一支,舔呀舔,起初我也以為是冰棒,仔細瞧原來是鳳梨心。
每年三月鳳梨盛產期,鳳梨公司開始大量收購鳳梨,製造鳳梨罐頭。用機器把鳳梨的中心挖出,就是圓柱狀的鳳梨心,小販拿出來販賣,因為纖維粗一般人都不吃。
那時我就讀的學校在台灣鳳梨公司附近,福利社的大嬸每天到公司買鳳梨心回來,添加甘草粉後賣給學生,一支一毛錢,酸酸甜甜的,黃澄澄的鳳梨心成了童年陪伴我們的零食。
民國四十五年,處於經濟蕭條,物質不豐的年代,三餐溫飽就很知足,像糖葫蘆、棉花糖、冰棒、柑ㄚ糖等零食令人嘴饞,無奈口袋空空如也,只能猛吞口水。現代人物質生活富裕,反而吹起懷舊風,那些從小陪伴我們長大的零食點心,轉眼間,都成了年輕人各式各樣好奇的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