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懷舊火柴盒上,可看到歌仔戲國寶楊麗花為茗茶代言的廣告,以及基隆在地餐廳的外觀和電話資訊。圖/基隆市政府提供
【本報綜合報導】在打火機未普及的年代,火柴盒是身分地位象徵,盒上的廣告就是現在面紙廣告的先驅。前基隆市消防局局長唐鎮宇參與救火無數,私下卻收藏了許多「小火種」(火柴盒),原來他的父親曾是台灣火柴工廠廠長,形成「父親製火、兒子打火」的另類故事。
基隆市文化局展出唐鎮宇收藏的火柴盒,即日起至十五日在基隆文化中心舉辦「劃出火光爍爍的台灣年代—懷舊火柴盒收藏展」,今天下午二時舉行開幕式,歡迎民眾參與。
文化局為挖掘在地故事、串聯在地情感,舉辦展覽訴說火柴的緣起與更迭,並透過火柴盒上的廣告,還原上世紀中基隆街廓的場景。
文化局表示,珍貴的懷舊火柴盒,都是來自唐鎮宇的收藏,他當年在國道3號七堵走山事件坐鎮指揮,也參與無數次救災、救火,私下卻有蒐集火柴盒的雅興,令人意想不到。
唐鎮宇的父親唐坤曾任職於台中南區「台灣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狗頭牌火柴工廠),唐鎮宇在成長過程中,見證火柴產業從興盛到消逝。小小的方型紙盒內,裝的不只火柴,還裝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一份「家」的溫暖。
在地青年藝術家王毓淞協助策展,用第一手老照片訴說當年台灣火柴工廠的故事,同時展出廠長唐坤研發火柴的手稿,重現這段「父親製火、兒子打火」的情緣。
火柴盒上記錄著基隆街道的演進,在展覽中可看到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的火柴包裝,還有一九七○、一九八○年代經濟起飛後豐富的廣告火柴,也有在高山或海上也可點燃的防風火柴;民眾透過火柴盒,可以重溫往日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