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Vita
文/嚴崑晉
莊子,名周,是中國戰國時代承繼老子學說的大思想家。只不過在當時,莊周很窮。這一天,家裡窮到實在無法生活了,於是他到監管河道的大官那裡去借糧。監河官說:「可以啊!我將在我所管理的一塊土地上徵收一筆稅金,到那時我就借給你三百金,行不行?」
莊周聽了之後十分生氣,氣到臉色都變了,對他說:「我昨天在來的路上,聽到有呼救的聲音。我回頭查看,原來是躺在乾涸車道上的一條鯽魚。我就問牠說:『鯽魚啊!你為什麼呼救啊?』鯽魚回答說:『我是來自東海的水族,您可不可以給個一升半斗的水來救救我啊?』我說:『可以啊!我這就去南方遊說吳王、越王,讓他們開鑿一條運河,引西江的水來迎接你,可以吧?』
「那條鯽魚聽了這話,氣得變了臉色的說:『我失去了我原本生存的環境,沒有了可以安身的地方,我現在只要有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但您竟然說這樣的話,那還倒不如早點去賣魚乾的店鋪找我吧!』」
這則故事十分有趣,看完都會覺得好笑。在故事中,莊周用乾涸車道上的鯽魚,來比喻自己窮困到極點的處境,另一方面用遊說吳王、越王開鑿運河的不顧史實的承諾(在當時只有越國,吳國早已滅亡一百多年),來諷刺那位當大官的滿嘴空話,不解決迫在眉梢的實際問題。換句話說,我都快餓死了,還能等到你收完稅金來借錢給我嗎?不如現在就借我一升半斗的米糧來得實際些。
因此,這故事告訴我們,當有人向我們求助時,不要拿空話來敷衍人。在自己有能力的時候,應當要即時伸出援手,給予實質上的幫助。相反地,如果是自己做不到的事,別隨口答應,日後卻讓對方白白地等待,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也將因此破壞彼此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