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起有十萬多名考生頂著大太陽,進入大學指考考場連續被「烤」二至三天。台灣的學生從小學畢業,進入國中之前就要來個基本學測,其目的不在於真正檢定學生學習能力,只是充當能力分班的名目而已,從此他們就進入一天數小考、三天一大考的考試夢魘。
現在大學指考的錄取率已近九成,隨隨便便就有大學可念,差別只在於公、私立之別而已。但此一差別,依舊讓這些考生夜以繼日的考、考、考來爭取佳績。
由此可見,台灣教育仍停留在「升學至上」、「考試第一」目標上,教改已推展了十年以上,卻是愈改學生考試壓力愈大。原本只要升高中和升大學各一次聯考就可以;但現在,卻在每個階段都有兩次聯考,升高中有兩次基測,升大學除了一次學測外還要再來一次指考。
有鑑於學生考試壓力之大,各界也尋求解套方法,日前北北基三縣市就提出國中一綱一本方案來化解一綱多本的考試壓力。但此一方案提出後,卻受到教育部強力反彈,認為這是回歸到聯考機制,會造成考生更大的升學壓力。
當初,教改提出一綱多本的用意,原在於希望透過多元教材方式,讓學生透過多元學習,化解一綱一本的考試學習模式;並以二次基測配套措施,希望降低考試壓力。但是,以基測考試成績,來做為學校錄取依據的方式仍然不變,一切還是回歸到考試至上的原點。相對的,一綱多本造成考生更大的考試壓力,原本念一本就好,現在卻要念更多版本,學生、家長和教師們都受不了,唯一得利者似乎只有補習業者和教科書出版商。
有鑑於一綱多本造成升學考試壓力,北北基乃企圖回歸一綱一本模式,希望讓學生讀一本教材來考試就好了
!但是,這能否真的可以讓學生不必再面臨考試壓力,如果沒有其它的配套措施,還是令人存疑。換言之,如果高中入學錄取模式不變、明星學校的排名依然存在,則無論是考一本還是考多本,對考生而言,考試的壓力依舊,還是要花一樣的時間去準備考試科目。
事實上,對於多本或一本的爭議,並未真正從考生角度與整體教育目標來考量,而是陷於中央與地方權限之爭。中央無法訂定出真正教育目標與模式,也無法化解一綱多本的升學考試壓力,更不願承認教改錯誤的升學模式;至於地方,也只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形式上化解學生考試壓力。
總而言之,要破除台灣多年來考試升學壓力的魔咒,讓學生擺脫考試夢魘,不在於一綱一本或是一綱多本的取代,其相關配套措施、教育目標的釐清,和整個教育環境的改革要同時施行,方有可能。如:高中入學方法不以基測考試為唯一模式、明星高中非排名化、明星高中教師輪調和教育經費補助模式,都要同時考量。我們認為,教育目標應該是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所以不要只照顧那些會念書的「好學生」、只把經費花在那些排名第一的明星學校;能把不太會念書的學生,教出他們的自信並提高學習能力,才是真正的教育目標,這也非一綱一本或一綱多本的考試模式,所能蘊涵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