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南(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
佛光山進入水陸法會之期,女眾學部負責大壇與藥師壇,出家眾學生從壇場佈置、法會懺儀、法器唱誦,開始熱熱鬧鬧的忙碌了起來;值此同時,佛陀紀念館的國際書展,也在五十三台「雲水書車」同時展翅,啟動送書到偏鄉,實踐三好教育的新氣象,在家眾學生穿梭其間,歡喜學習教育推廣、展現微笑服務的熱情。
想起就讀佛學院時,一心一意在經典中,找尋生命的答案,祖師大德的智慧行誼,花費了許久的心思琢磨。在文字知解的喜悅中,我總是選擇性避開法務唱誦、喧鬧人群,追求心中的靜默,時間久了,莽撞的修行熱情依舊,卻遍尋不著修行的雛型。
過去香嚴閑智禪師遍讀經論,卻抵不過他的師兄靈佑禪師的一句:「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是甚麼?」一夕之間,傷心的燒毀經典,回南陽看守慧忠國師的墳墓。一天,在田園除草時,鋤頭碰到石頭,鏗答一聲,身心脫落,徹悟!
慢慢了解現代的修行,田園鋤頭,轉換成雲端花園,透過大數據迅速連結個人生活作息和社會型態,更跨越洲界匯聚了爆炸的訊息,卻失去了生命的基本溫度,於是透過網路可以迅速理解各地風光,卻恰恰嘗不到冰淇淋的甜美;可以迅速碰見世界各地的親眷,卻恰恰不能體察擁抱的溫暖。
青青學子來到佛學院,總有許多的疑惑,愛問:「怎麼不給我多一些時間讀書?」「怎麼不讓我有更多個人的空間?」遙想佛陀時代,僧團共住、托鉢乞食、入眾說法,修行在大眾的生活實踐中。而家師星公上人總是循循善誘:「我一輩子都沒有讀書,我都是去做出來的!」其實家師拿了三十多個榮譽博士學位,讀人、讀事、讀因緣,解行並重中,倡導的正是重回人間的體察與實踐。
家師總說「我在眾中」,警勉修行人,從雲端走回人間;他也說「集體創作」、「皆大歡喜」,彷如《華嚴經淨行品》,行住坐臥、舉手投足,都是自我砥礪與回向眾生的宏願。他給予我的第一個話頭:「真正的多彩多姿在心上!」今日咀嚼起來,依舊踏實感動,陪伴著自己在全心全意地實踐中,閱讀經典、教育弘化。
喜見佛子在人間佛教洗禮中,勤奮努力,修行的事相與疑惑上總有雷同,心中卻有著更深的理解和祝福,「平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透過服務與發心,真能提升生命的溫度,啟發自心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