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當社會整體環境進步,原住民部落的傳統生活也面臨改變;原鄉就業機會愈來愈少,造成人口外移。部落居民幾乎前往都市就業,導致後代子孫不熟悉自身文化環境,漸漸失去原住民文化傳統。
自原鄉遷移至外地工作的原住民,相較於身處原鄉環境,生存更不易。從台北縣市的幾處原住民社區環境就能了解,由於教育程度不高,家長為了在都市生活,多數從事勞動工作,不僅工時長,沒有閒暇關心孩子,且都市原住民孩子學習成績不佳,家長也無力指導,在學習成就低落的情況下,造成中輟情形嚴重。
另一方面,這些孩子在都市成長,寒暑假才回到原鄉部落;缺乏母語及文化環境的涵養,對於自身族群文化不了解,也產生自我認同的矛盾。相較於居住在部落的學童,都市原住民小孩在原鄉文化和都市生活的衝擊間擺盪,其實更需要協助。
真正能夠改變部落的希望在教育,除了兒童教育外,原住民青年的培育、原住民婦女能力的建構更重要。重視婦女能力,使原住民家庭教育功能更完整,進而能提升兒童教育環境,同時也使婦女具備足夠的能量,進一步帶動部落發展。
原住民青年的培育,促使人才留在部落,帶動整體部落發展,創造部落產業提升,增加就業機會,讓人才回流成為良性循環。
教育部原鄉活力教育列車共有十九家基金會為原住民教育努力,除了一般基本兒童課業輔導、兒童營隊、青少年營隊之外,另外還有原住民部落生命教育義工訓練、原住民兒童音樂舞蹈教育認養計畫、原住民婦女成長團體,以及都市原住民平日課業輔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