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主講「大腦與閱讀」,為聽眾解開教育、人際關係、面對壓力等困惑。
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記者李祖翔大樹報導】「享受閱讀者,不寂寞!」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昨為「二○一八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演講,暢談「大腦與閱讀」的關聯,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以「人一生的幸福在大腦,要有好情緒、好能量與好習慣,就得靠閱讀」,一席話完美詮釋段段精采的內容,聽眾響起如雷掌聲。
「為什麼倉頡作書會天雨粟、夜鬼哭?」洪蘭笑笑說:「因為人類的智能從此能超越時空限制、無遠弗屆了。」她以玄奧破題,吸引聽眾,接著又問一道博士班考試題目:「人類和黑猩猩有百分之九十八點五的基因相同,但為什麼只有我們過得比較好?」因為人類是唯一能享受祖先智慧的動物,我們有文字傳承,有閱讀能力。
用進廢退 熟能生巧
洪蘭說,閱讀跟大腦的關聯很巧妙,「三歲抓周定終生是不正確的,因為大腦會隨環境成長,所以要生出好的孩子,要找好基因的對象結婚,也是錯的。」研究還顯示,一種行為做了一萬次就會變專家,此外大腦有種特性:「用進廢退」,常用就進化,不用則退化;不過大腦病變未必要絕望,因為好的部分會吃掉壞的部分,一如口足畫家楊恩典出生就失去雙手,常以腳代手,腳就比手靈活,能穿針引線。
「大腦改變是一個循環,它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所以父母如果常罵孩子是豬,他以後就會是豬。」洪蘭在孩子教養部分有許多獨到見解,如「自信心是來自同儕長期肯定,而非自我催眠產生」及「稱讚錯了會影響孩子發展,與其稱讚很聰明,不如說很努力;因為聰明是天生的,努力是後天。研究指出,一遇挫折,聰明人會從更差的人身上找自我安慰,努力的人則思考如何成功」。洪蘭很多知識都來自閱讀,她說,閱讀能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用有限生命學習無限知識。
「閱讀還能幫助我們看清盲點,學習如何應變危機、妥善處理!」洪蘭以因水門事件下台的美國總統尼克森為例,指出面對醜聞他沒有選擇自殺,而是回到加州不斷寫作、演講,人們慢慢發現他還有很多優點。洪蘭認為,讀者可以從書中學到大量的知識與智慧,所以也運用《道德經》、卓別林、Viktor Frankl、普立茲獎得主和亞里斯多德等大量經典佳言,為聽眾解開教育、人際關係、面對挫折與壓力等困惑。
激發思惟 延伸視角
洪蘭強調,閱讀就是創造力,閱讀幫助我們用別人沒有想到的方法、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想到別人沒有想到的地方。她更以有趣的世代填空,道出每一世代孩子的特質:
六○後的五年級生填空:他「寧可」犧牲生命,「也不」出賣組織。
七○後的六年級生填空:他「害怕」犧牲生命,「所以」出賣組織。
八○後的七年級生填空:他「與其」犧牲生命,「不如」出賣組織。
九○後的八年級生填空:他「即使」犧牲生命,「也要」出賣組織。
○○後的九年級生填空:他「白白」犧牲生命,「忘了」出賣組織。
最後洪蘭強調閱讀決定國家競爭力,國人應該多多珍惜前人智慧。如常法師說,洪蘭的演講很精采,若要了解更深的智慧,可以期待十五日的名家講座,聆聽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