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2】六祖壇經講話 定慧品第四 問題講解1

星雲大師 |2018.11.11
3185觀看次
字級
六祖像 鎌倉時代 日本大阪泉北/正木美術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提供

文/星雲大師

﹙一﹚什麼是曹溪大師的修行法門?

六祖惠能大師一生駐錫曹溪弘化,因此又號「曹溪大師」,他所指導的修行法門,就叫「曹溪法門」。

曹溪的修行法門為何?在〈定慧品〉裡告訴我們:第一、以無念為宗;第二、以無相為體;第三、以無住為本。可以說,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無念、無相、無住為宗要。

一般修行的人,像持戒、布施、念佛、誦經、持咒等,主要的都是求現世的安樂。而六祖的曹溪法門,它不是要我們只求現世的安樂,而是要我們求證永恆的生命,證悟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說:如求人天福報,自身安樂,不解六祖修行法門。

這裡講到「無念為宗」,就是教我們要「念而無念」,要「一念不起」。一般人每天可以說都是生活在「妄念」裡面,時而念這個,時而念那個;淨土宗甚至教人念佛。為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主要的就是要用「正念」來對治「妄念」。如果沒有「妄念」,又何必要「正念」?因此到最後要「無念」、「不念而念,念而不念」,所謂「一念不起」,那還有什麼「正念」呢?因此,「無念」的境界很高。「無念」的境界是:

●對過去的境界不要追憶。有人以為回憶比現實美麗,其實,「白頭宮女話天寶」,一個人如果光是回憶當年、回憶過去,就表示他已年邁了。所以,對過去的境界不要再去追憶。

●對現在的境界不要貪著。現在的生活境界,諸如五欲塵勞、人我是非等,不要在這上面斤斤計較,這樣一來,也就不會患得患失。

●對未來的境界不要幻想。佛教講「生死無常」,因此不要幻想「未來」;「未來」還沒有到來,幻想沒有用,重要的是把握每一個當下。

如果能對過去的境界不追憶,這就是「修定」;對現在的境界不貪著,這就是「持戒」;對未來的境界不存幻想,這就是「修慧」。「無念」實際上就是修「戒、定、慧」;在「無念」的境界裡,對人沒有愛恨,對境界沒有貪著。能夠「無念」,則生活裡自能「隨喜」、「隨心」、「隨緣」!

所以,「無念」就是「不執著」,不執著才能進步。佛教講「法無定法」,就是不執著有,也不執著無。「無」就是無限、無量、無邊。無念不是什麼都不念,所謂「不念而念,念而不念」,「無念」才能真正擁有更寬廣的世界。

曹溪的宗要是「無相為體」。所謂「相」,有「人相」、「我相」、「法相」。我們生活在森羅萬象,如同萬花筒的萬「相」裡,以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為相,在「六塵」裡,每天患得患失,以假為真,以無為有,以穢為淨。我們被「相」所迷惑,而產生顛倒妄想,因此以「無相為體」,就是要我們處一切相而離一切「相」,也就是離一切「色」,離一切「聲」,離一切「香」,離一切「味」,離一切「觸」,離一切「法」;就是要明白《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離開了「妄想」,才能證悟「實相」。因此,真正「無相」的修行,就是要去「建設水月道場,大作空花佛事,降伏鏡裡魔軍,證悟夢中佛果」。

曹溪的修行法門是以「無住」為本。這也就是《金剛經》所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每天住在哪裡?大部分都是住在「五欲六塵」裡。有所「住」,就有所「不住」;「無住」,就是「無所不住」。你的心有所住,就有所限制,就有一定範圍;「無住」,就是「無所不在」,如同月亮、太陽住在「虛空」裡,隨著「虛空」無所不在。因此,我們要「不住境」,就是不住在「境界」上,不住在「相」上,不住在「念」上,不住在「有」上,不住在「無」上,甚至也不住在「無無」的上面。那麼,我們住在哪裡呢?我們住在「無住」的地方。

「無住」是《金剛經》的宗要。五千多字的《金剛經》,主要就是講一個「無」:度生要「無我」、布施要「無相」、生活要「無住」、證果要「無證」。能夠懂得一個「無」,證悟一個「無」,那就擁有了世間,擁有了「無限、無量、無邊」的人生。這就是曹溪大師告訴我們的修行法門,是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如何才能達到「無念、無相、無住」的境界呢?就是要「定慧雙修」。

﹙二﹚「定」與「慧」的關係如何?

在《六祖壇經》的〈定慧品〉中,惠能大師開宗明義說道:「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又說:「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慧的密切關係,由此可見。

所謂「定」,就是要我們遇境不動心、不氣惱;所謂「慧」,就是要我們談吐、做事都能運用得體,都能如法,那就是智慧的妙用。

定與慧的關係,「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和「慧」本來是一個,由「定」發「慧」,所以「定」是「慧」的體;「慧」,是一種方便、權巧、妙用,所以「慧」是「定」的用。

定與慧的關係,譬如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相成互用,不即不離。這就好比一塊黃金,可以做成戒指、手鐲、耳環等飾物,外相上雖然有各種不同,但本體都是黃金。又水和波,水本來是平靜的,有了風,就泛起了波浪,所以儘管浪花如何的波濤洶湧,它的本質還是水。又如燈與光,有了燈就有光明,沒有燈,就黑暗。

所以金與器、水與波、燈與光,是不即不離的。「定」與「慧」也是不即不離。「定」與「慧」如同鳥的雙翼,鳥有雙翼就能飛翔,人有了「定」、「慧」,就能夠解脫。

《涅槃經》說:「定多慧少,增長無明;慧多定少,增加邪見。」唐朝時,曾因上表「諫迎佛骨」而被貶至潮州當刺史的韓愈,有一天去參訪大顛禪師,大顛禪師正在坐禪,久久不出定。侍者看韓愈等得不耐煩,心裡很著急,便在大顛禪師的耳邊說:「先以定動,後以智拔。」

意思是說:「禪師!你的禪定已經打動了韓愈的心,現在你應該要用智慧跟他說法。」

韓愈一聽到這兩句話,很高興,他說:「幸於侍者口邊得個消息。」

定、慧不是靠別人說,別人給的;定、慧要靠自己去修持、體悟,定、慧完全是自家的事情。

禪宗有一則「老婆禪」的公案:過去有一個非常護持佛法的老婆婆,供養一位禪師參禪修道,一供養就是二十年。

有一天,老婆婆很想知道禪師的修行如何,便叫她的孫女兒送東西給這位禪師,她說:「妳送東西給他的時候,不必同他講話,只要過去抱住他,看他怎樣待妳。」

孫女果然依照老婆婆的交待去做,結果禪師一動也不動,冷冷的說:「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意思是說:「我已經修到很有定力,我的心已經不為外境所動了。」

孫女兒回去把情形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很失望、很難過,一氣之下就把禪師趕出去,不再供養他了,同時把供養禪師參禪修行的茅屋放一把火燒了。她說:「我供養了二十年,竟然供養了一個『自了漢』。」

禪師離開以後,便到各處去參學。過了幾年,又再回到老婆婆的住處,要求老婆婆能再護持他修行。

三年後,老婆婆又叫他的孫女兒再去試探禪師,這回當孫女兒上前抱著禪師的時候,禪師也回抱她,並對她說:「這種事只有妳知、我知,千萬不可以給老婆婆知道。」

孫女兒回去把這話告訴老婆婆,老婆婆一聽,她說:「我終於供養了一個人間菩薩!」

經云:「不捨道法而行凡夫事,種種運用能不離定慧。」這就是「定慧雙用」。

六祖大師十大弟子中,開創荷澤宗,廣開南宗頓教法門,使惠能大師的禪法得以揚名立萬於後世的神會大師,曾經問道於六祖,說:「先定後慧,先慧後定,定慧先後,何者為正?」

六祖回答:「常生清淨心,定心而有慧;於境上無心,慧中而有定。定慧等無心,雙修自性證。」

有一首修行的祕訣說:「以定治亂想,以慧治無記,動靜二相亡,對治功何用?」如果我們能夠面對境界而「無念」的話,則念念歸宗;如果我們遇緣而能「無心」的話,則心心契道。所以,「定慧等持,任運雙修」,這是說明定與慧的關係,也是定、慧修行的要領。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