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法農的後殖民理論

文/尚智 |2018.10.31
3531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法國非裔思想家法農(Frantz Fanon,1925~1961),是國際公認的後殖民理論先驅。身為經歷過法國殖民經驗的黑人精神科醫師,他認為被殖民者若要從「殖民主義」的壓迫之中取得真正的解放,不是被動逃離或遺忘殖民主義的存在,而應該主動向殖民主義正面戰鬥,並從精神分析的層次上徹底「去殖民」。

殖民是結構的存在,殖民者即使迫於民族自決浪潮而淡出殖民地的政府權力,這並不會根本改善原有的殖民結構,因為掌握政權的新統治階級,往往成為延續殖民關係的中間人,無意識地複製以種族、族群差異為訴求的分化與歧視,差別只是從種族之間移轉到種族內部而已。

因為當時的時空背景,法農沉痛表示,黑人只是白人的「他者」,白人把黑人「去人性」,簡化為膚色的生物層次看待,成為一種動物性的存在,只因為是黑皮膚,黑人成為一切性欲、邪惡、骯髒、貧窮……的代表。黑人在殖民主義的結構性壓迫之下,心靈不斷受創傷,最終導致完全的自卑感,黑人若要擺脫這些負面標籤,只能不斷努力模仿白人所謂「文明」的語言腔調、生活方式,徹底改造自我。但諷刺的是,黑人的皮膚不可能真正漂白,正因如此,黑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白人,也不可能真正被白人接納為同類。

法農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指出,黑人的自我認識是被白人從優勢權力地位所定義的,換言之,黑人的主體性處於被殖民的狀態而不自知。

法農對全世界受壓迫者的最大貢獻,在於一針見血指出,「殖民」是一種複雜的、深入被殖民者心靈的狀態,「去殖民」不只是從政治、經濟層面,來反抗被壓迫的狀態,更應提高到精神、文化層面,才能獲得徹底解放的可能。

如此一來,「殖民」的意義已經更為擴大,可以指涉任何歷史性結構存在的權力宰制關係上,「去殖民」的範圍也更形增加,諸如對同性戀者、女性主義者等,都有很大的啟發。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