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團隊將剩布加工、縫製後,成為袋子及小包包等商品。圖/教育部提供
【本報台北訊】為鼓勵青年團隊深耕社區,教育部青年署舉辦「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其中獲補助的鹿港青年林純瑜,因看見在地舊、廢棄布料問題,與在地青年組成「參先生手作工作室」行動團隊,號召社區婆婆媽媽,將被淘汰、剩餘的衣褲舊布改造為背包、袋子,延續布料使用期限,成功建構在地循環經濟模式。
從小居住於鄰近鹿港福興地區的青年林純瑜,因擁有服裝設計專長,返鄉後原本想與地方西服師傅合作,從事生產手工訂製服,但卻發現因紡織技術進步,衣物生產及汰換率快速,迫使地方西服店紛紛歇業倒閉。為解決此問題,她兩年前號召社區的長者改造舊布料,隔年受彰化縣政府邀請,教授剩布再設計課程。
今年她再度與「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展開合作,以布料再生的3R(Reduce、Reuse、Recycle)為概念,開辦剩布應用的培力工作坊,鼓勵在地弱勢及婦女參與課程培訓,更進一步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
林純瑜說,剩布計畫所推行的慢時尚與減塑觀念,將逐步透過量化生產及降低成本的方式,建構一個完整的在地經濟生產鏈,希望藉此改變消費環境與習慣,並將環保觀念推行至其他領域。
她也與「鹿港囝仔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及「彰化縣保鹿運動協會」合作,舉辦今秋藝術節市集活動,販售將工廠淘汰布料加工後製的商品,賦予剩布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