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巴西國家博物館九月發生火災,因消防栓沒水,造成西半球最古老的人類遺骨Luzia等一千八百萬件珍貴文物燒毀,震驚全球。「消防栓沒水」的致災理由看似不可思議,卻突顯承載人類歷史的博物館只要任一環節疏失,都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損失。台灣的博物館在各式天災人禍威脅下,是否已有充足的準備?
二○○一年,台東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南島民族文化展示區發生火災,五十五件織品文物、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等慘遭吞噬,價損約八百萬新台幣;二○一六年,塗料廠商「恩企」使用假的防火漆瞞騙故宮南院,甚至加入澱粉混充,害故宮南院花了五十多萬元以防火材包覆庫房區的鋼柱,通過「防火時效須達一小時」的檢測。
中研院防震櫃 紅到大陸
藝術鑑定家葉國新提醒,博物館災害多樣,須因時因地調整。以台灣的博物館來說,由於《消防法》等規範,各有乾粉式、新海龍等滅火系統,但若說到防震努力,從零到自行委外開發防震櫃的中研院歷史文物陳列館,絕對是佼佼者。
十年前,陳列館主動找地震工程專家訂防震櫃規範,再找廠商製作,條件是得通過國家地震中心檢驗,結果真的做成。如今庫房有五成使用這種能抵消地震力量的防震櫃;汶川地震後,中國大陸的敦煌文物研究所也跟這家廠商訂防震櫃。
擁有一萬三千部善本書、四十部國寶的國家圖書館,善本室內二十四小時恆溫恆溼,書都安放在具天然防蟲功能的檜木櫃。國圖還有個一九八九年完工時就設計好的大絕招,就是屋頂有兩處停機坪,可在必要時停直升機,讓特勤人員打破國圖屋頂天窗,垂吊下來進入善本室搶救國寶。
史博館 大門上有保護神
擁有五件國寶的國立歷史博物館今年七月起閉館整修兩年半,加強防火等防災功能是要務之一。館長廖新田說,他們還有一對從一九五五年成立時就保衛館方至今的保護神──畫在史博館大門上的門神秦叔寶、尉遲恭。
「台灣的博物館各有強項,很少樣樣配備都齊全。」葉國新跑遍全球博物館探查,是國內不少博物館防災的諮詢對象。他坦言,台灣各博物館有的防火災系統強、有的避震好、有的防盜佳,但沒有全部到位的,建議各館隨國際防災做法日新月異,引進外部專家學者幫忙。
他也建議,文化部應召開博物館防災會議,邀集政府相關單位、館長及學者討論,將重點放在交流彼此強項與歐美先進方式,而非比較誰厲害,會議則可從中央級博物館開始,逐步到地方級博物館,「既保護文物,也保護人身安全」。文化部回應表示,將規畫博物館防災大會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