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教育部每年投入國中小補救教學近十億元,但仍有三成國中生英數待加強,讓人質疑,補救教學究竟救了什麼?我曾教過書,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孩子沒自信,一是老師只是伴讀,沒有實際輔導。
補救教學,對於成績不好的孩子或弱勢的孩子,首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相當重要,不要讓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差,所以需要特別輔導。孩子若失去信心,抱著應付老師或家長的心態,勉為其難參加補救教學,結果當然愈補愈大洞。
眾所周知的米飯實驗,同樣的一碗米飯,常對米飯說好話的那一碗,不容易壞掉,對米飯說壞話的那一碗,米飯很快就發臭腐爛。有些孩子是大隻雞慢啼,慢飛天使,智慧尚未開啟。我認為先培養孩子自信心,找回讀書的興趣和熱誠,進而發掘潛能,再針對孩子較弱的部分加強輔導。
小女兒功課不如大女兒好,在學習過程也很受挫。但她有一個長處,就是字跡漂亮娟秀,我常誇獎她,需要手寫的地方,會意請她代勞,我鼓勵她說:「妳的字這麼漂亮,功課差不是很可惜嗎?只要認真,相信妳成績也可以變好。」後來小女兒找回了自信,也找回學習的興趣,她還主動去救國團補習英文和日文。
補救教學不能只是輔導老師陪著學生一起讀而已,如果能像外面補習班一樣,找出孩子的差異,再針對孩子較弱的部分加強教學,甚至一對一教學,真正深入輔導,補救教學才能收到成效。
李月治(台北市/自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