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思妙
一個月就那麼一點薪水,但要應付的人、事、物卻是一籮筐。
聽說蘇東坡被貶時,月俸極少,為了不要「寅吃卯糧」,就是現代的「月光光心慌慌」,他把錢分成三十份,吊在高處,每天拿一份下來,若有剩餘則存在竹筒中。
這是古代文人浪漫的理財方式。
估算完該扣的孝親費、子女教育費、房貸……存款也所剩不多了!曾經想學古人的方式,把錢分別放在三十個袋子裡,但是嫌麻煩,同時也相信自己的克制力。只是一打開電視、網路,包裝美麗的商品誘惑著,明知那是毒藥,手指頭還是點了下去;周年慶時,搭捷運到百貨商圈附近,奇怪?怎麼不知不覺就加入血拼的行列了。
然而在瞬間的衝動後,帶回家的,只有深深懊惱與疲憊不堪的身體,以及沒位置收納的非必需品!
為搶救荷包及居家空間,我於是到圖書館借來大量有關「斷捨離」的書,有點類似洗腦似地建立觀念。
三個字代表三個動作。我覺得最根本的是「離」,離開物欲就不會被物所控制;也才能「捨」,或布施給需要的人。因為「離」,沒有多餘的欲望,知道什麼東西是「想要並不需要」;自然就能「斷」,不會亂買。
消極的做法,我開始遠離「危險區」,不看購物網、電視購物頻道,沒事不去百貨商圈;積極的做法,我將心思放在不用花錢又能帶來喜悅的活動,如看書、聽音樂、運動健身(減肥)等,其中,我最喜歡種菜!
當我用盆栽種植地瓜葉、小白菜,用心照顧它們的回報,便是滿滿的鮮嫩。那綠意療癒了我負面的情緒,讓自己愈來愈開朗。另外,即使遇到天災,市場的青菜貴成天價,我的餐桌上仍有一盤盤有機蔬菜,也避免荷包大失血。
現在我已經不太亂買東西了,心靈卻愈來愈滿足,更棒的是,我的荷包與生活空間,都得到解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