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一個奇特的現象,亦即經濟持續成長,薪資卻停滯。根據主計總處發布的國民所得統計顯示,二○一六年我國受雇人員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GDP)比率降到百分之四十三,企業占百分之五十七,這意謂著二○一六年一整年創造的GDP,只有不到一半分給勞工,是歷史上的次低紀錄,也凸顯出所得分配問題並未改善,經濟成長果實多被企業及大股東拿走,導致薪資停滯,工作貧窮問題嚴重。
然而我國實質月薪倒退十七年,且年輕人普遍低薪的原因,捍衛市場機制的人表示,是因為台灣升學率太高,所以大學生供過於求。問題是,南韓大學生就學率高達九成,居世界第一,但其大學生的起薪卻是台灣的二點六倍,這又該怎麼解釋?
尤有甚者,國際報告指出,台灣製造業的每人平均產值是南韓的百分之一百 一十七,但每人平均薪資卻只有南韓的百分之五十二。人均產值較高的台灣,人均薪水卻只有南韓的一半,這不就已經證明了台灣勞工的薪資被刻意地壓低了嗎?
不論台灣勞工低薪狀況為何,筆者以為,勞工之所以失去他們的議價力量,不僅和派遣與非典型雇用勞工增加有關,根本原因是「工會力量不夠強大」,我國工會比例不到百分之七,與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平均值百分之十六相距甚遠,以致工會根本沒有和資方協商的資本。
反觀與我國勞工產值相近的南韓勞工比較團結,因而比台灣勞工有較堅強的議價權,所以他們獲得的工資較高。又如德國,保有強大的工會,這些工會持續提供中產階級足夠的議價力量,因而掌握了經濟成長相當大的一部分成果。
解決低薪問題沒有捷徑可走,但工會能力低落,絕對是台灣低薪的主要原因。總統蔡英文在二○一五年的時候,曾提及民進黨對於基層勞動者的主張之一,就是「鼓勵組工會」,讓工會組織真正的自由化,讓更多勞工受到工會的協助跟保障,讓工會真正有力量,希望我們的總統並沒有忘記她當初的承諾!
魏世昌(宜蘭市/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