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結婚」和「生育」是女性退出就業市場的兩大主因,也是脫離職場的兩個時間點。但是這種情況近年來已經改變了,女性不結婚的比率升高、初婚新娘的平均年齡推遲、已婚婦女延後生育、理想子女數與實際子女數減少、婚姻維持期間縮短等人口統計因素的影響,使女性不論是否結婚,不論是否生育子女,其勞動參與率都出現逐漸攀升的走向。
由於國內教育普及與經濟市場的改變,使就業市場已漸泯除性別限制,女性在職場的表現與貢獻,亦使性別歧視的偏見消失,再加上晚近經濟衰退,中產階級有逐漸淪為新貧階級的趨勢,也如迫使原本隱藏於家庭中的勞動力,為了緩解經濟壓力而釋出。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在一九八○年時女性勞動參與率為百分之三十三點二三,逐年上升至二OO六年的百分之四十八點三八。二十六年間提高了百分之四十六;而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不但未上升,反稍下降。
與傳統女性就業情況不同的是,因結婚與生育而退出職場的現象已不明顯,可以看出現在婦女不論已婚、未婚,有無子女,並不放棄就業機會。由統計資料看,女性有六歲以下子女需要照顧者的勞動參與率,在一九八O年時為百分之二十六,至二OO六年上升至百分之五十六,二十六年間提高到二點一五倍。
女性勞動參與率曲線會出現所謂的「雙峰現象」,就是婦女剛由學校畢業,就業意願上升,之後因結婚與生育而退出職場;待子女長大,又重返職場。這種雙峰現象在日本最為明顯,在國內三十年前出現過,但近二十年來已經不明顯。
就業市場的變化,與女性教育機會增加有密切的關係,統計資料顯示,教育程度愈高的女性,在結婚之後留在職場的比率愈高;且與職位的高低呈正相關,職位愈高的女性,結婚、生育幾乎不影響勞動市場的進退。擁有大專以上教育程度有偶婦女勞動參與率為百分之六十六點五八,國中以下教育程度已婚者有偶婦女勞動參與率只有百分之三十三點四,後者僅及前者的半數。
另一個與女性教育機會關聯的職場現象是,從事白領工作的女性,自二OO四年起已經超過男性,告別了過去女性主要擔任藍領工作的生產程序工和人事服務的時代,而取得在職場上與男性平等競爭的地位。女性白領階級的人數近年來持續攀升,二OO六年已達二百一十八萬人,占全部白領階級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五十點五,已高於男性。
從女性勞動參與率觀察,結婚後留在職場,生育後不退出職場,女性在白領工作職位比率上升及高教育程度女性的勞動參與率大幅升高等數字表像來看,是可喜的表現。但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報告告訴我們,隱藏在背後的事業是:國內經濟情勢惡化,薪資偏低,原來的中產階級因不公道的租稅制度與經濟政策,已下滑至新貧階級,這種經濟上的沉重壓力,迫使許多婦女必須走向勞動市場尋求就業機會,以解家庭在財務與生活上的困境。這個悲劇性的原因是不能忽視的,切盼政府於欣喜發表統計數字之餘,勿忘數字背後令人憂心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