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銘傳大學傳播學院發行的《銘報新聞》,日前針對各大學大眾傳播、新聞、廣告、資訊傳播、國文傳播、編輯採訪、口語傳播、公共關係、傳播管理、廣播電視電影等學系的畢業生及應屆畢業生,就報紙相關問題進行調查,發現無論是畢業生還是應屆畢業生,最常閱讀的報紙版面都是「影劇、藝文」版;但卻一致的指出,當今台灣報紙最缺少,最應該加強的版面是「國際新聞」。
這項調查提供許多有用的消息,幫助了解當前新聞傳播類科畢業學生對報紙的看法。讓我們知道雖然本身學問是新聞專業,卻有百分之二十二的人是不看報的。而看報者中,可能還包含了占閱報者百分之六十六看免費報的。他們最常看的報紙是《蘋果日報》,其比率等於其他主要報紙的總和。當問及最常閱讀的版面時,答案是「影劇、藝文」;其餘各版除了「體育新聞」的閱讀率占百分之七外,都在百分之五以下;被認為代表輿論重心的「社論」,則因為閱讀率尚不及百分之一而未列入排名。
最值得注意的是對「國際新聞」看法透露一個矛盾的結果。在這些以新聞傳播為專業的人中,常看「國際新聞」的只占百分之五。這偏低的比率正好證實國際記者組織對台灣新聞的評價:「國際消息偏頗而缺乏」;亦可見國內許多調查研究結果所指出的「缺乏國際觀」並非故意貶低之詞。
在被調查者回答「請問您閱讀報紙時,您認為報紙最應加強的內容為何?」一問時,首先被提出來的是「國際新聞」,所占比例最高;超過應加強「政治」、「環保」、「醫藥衛生」、「頭版要聞」、「社會」、「消費家庭」、「體育」、「休閒旅遊」、「影劇藝文」等版的總和。這個不喜歡看「國際新聞」,卻又認為最應加強報導「國際新聞」的弔詭現象,是深值探究的問題。
玄奘大學陳偉之副教授認為,「雖然媒體應關注國際新聞,但需求不一定有市場,其取向也非大眾喜愛的內容;其所以被認為最應加強的版面,應與其未來職業有關」。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蔣安國對這一矛盾現象的解釋是:「媒體目標對象是多元的,不可能滿足所有讀者的需求;國內讀者較重視國內要聞,造成對國際新聞版面的擠壓,以致比重過少,引不起讀者興趣所致。」看起來似乎國際新聞不足引不起讀者喜愛,又因為需要閱讀卻版面過小而認為最應加強,兩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
媒體是社會公民的一份子,自有其理想與責任,際此全球化、國際化時代,提供讀者足以拓展國際視野、增進全球知識的國際新聞,應為其無可推卸的任務。我們期盼對於國際新聞至少應朝以下幾個方向努力:一、擴大版面,至少占新聞版的四分之一。二、普遍報導,勿集中於少數國家,如美、日。三、豐富內容,勿只報導戰爭與選舉消息。四、文化、藝術、思潮等消息不可完全忽略。五、增加跨國資訊、國際組織的消息;新科技、新方法、新理論等要加強。六、增加分析及背景資料,幫助讀者參考了解。七、對我國批評與不利的消息,有助於了解真相,促進改革進步,不可避而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