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明止觀體相的得失,今再以「權實」的角度,來論四性(自生、他生、共生、無因生)的不可思議。若破除四性境與智的執著,是名「(真)實(智)慧」。若以四悉檀的方式,來說明四性,即是「權(方便)慧」。
為顯不可思議故,再以「四教」來判別止觀體相的得失。在藏教中,凡夫是二失、二乘是一得一失、菩薩是二得。凡夫,因有四性的執著,故於自己的修行上是失;又無四悉檀的方便,所以度眾上也是失。二乘的聲聞、緣覺,破除四性執,進入聖諦第一義,所以在自己修行上是「得」;因無化他的方便,所以在度眾上是「失」。菩薩具足自利利他,所以說是二得。
在通教中,凡夫自利、利他都沒有,所以是「思議失」;二乘人是一得一失,也是可以思議的;菩薩是自利、利他的二得,故是不可思議。在別教中,若以別教立場來看通教,也都是屬於可以思議的;但在別教菩薩的立場,自利、利他的兩得,是具不可思議的。
在圓教中,若以圓教立場來看別教,別教的「教與道」兩得,具是可思議的。為何會如此呢?這是教門的方便。或說無明能生一切法,或說法性能生一切法,或說從因緣修而顯真修,或說真理本自彰顯於世間。假使執著這些不同因緣所說的一切,又會再落於四性執,墮入可思議的境智中。若能於此中證道者,即不可思議也。
在圓教的教理與證境,具是不可思議。為什麼?至極的真理是無言、無說的,為方便因緣而有四說;但有假名,而沒有實性。所以在圓教的教證,具是不可思議也。依圓教而言,圓教的體相,是無思、無念,無倚靠、無戲論、無煩惱結,也無煩惱業,因無煩惱業故無生死,故名自己修行為「得」,獲得實體的原故。能以不可說的境智,化導眾生,令眾生出離生死,證得真實理體;是為自利、利他皆得實體也。(釋止觀體相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