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盡樂》表現主義代表 勳伯格

魚簡 |2007.06.20
241觀看次
字級

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因家境貧寒,勳伯格並沒有機會正式接受音樂教育,但他並沒有放棄對音樂的熱愛,他曾經學習小提琴,後來更自學大提琴,並積極參與樂團表演、嘗試作曲。

勳伯格早期的音樂創作,帶有強烈的晚期浪漫主義特點。他以崇拜並且模仿華格納及布拉姆斯為出發點,自己在音樂的創作路上摸索。

在他的作曲歷程中被歸納為第一部分的這個階段,勳伯格的主要作品包括第一部及第二部絃樂四重奏、弦樂六重奏《淨化之夜》、交響詩《佩里亞斯和美利桑德》等。作品展現勳伯格在作曲技法上的逐步深入探索過程,為他的第二階段作曲奠下了基礎。

從起步到逐漸脫離傳統,勳伯格以空前創新的手法,決定與傳統的調性音樂決裂,獨創了無調性音樂,這一部分在他的作曲歷程中被稱為第二階段。他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創作了主要的作品《三首鋼琴曲op.11》、《兩首歌曲op.12》、聲樂套曲《空中花園篇》、《月迷皮埃羅》等,調性被完全瓦解。這些作品後來被稱為表現主義的代表作。

經過反覆的研究、省思和調整,在勳伯格創作的第三階段,首創了「十二音體系」的音樂作曲法,對音樂界進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改革。

在十二音體系作曲法中,傳統的調性已經不復存在,各不相同的十二個音被平等看待,成為獨立的個體。他以這種技法創作了《管樂五重奏op.26》、《七件樂器組曲op.29》等,以及代表作《一個華沙倖存者op.46》,在這部作品之中,勳伯格透過音樂,針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向納粹政府表達滿腔激憤,表明猶太人的自尊。

他利用十二音體系排列出音列原型,再加上原型的倒影、原型的逆行和逆行的倒影,總共四種排列法,達到四十八種的基本變化。在這種情形之下,音色的變化顯得自由而無拘束,節奏的運用變得更靈活,作品也明顯的展現深刻的力量和強烈的情感。

勳伯格透過這種手法,表現出藝術可以說如現實一般黑暗而可怕,符合了他認為美和真實是無法結合的極端想法。他運用朗誦、男聲合唱和樂團,表達了恐懼、陰森、緊張和絕望,一個華沙倖存者如噩夢般的經歷。

勳伯格的大膽革新,對二十世紀的音樂界開闢一條創作的新路。儘管他的作品充滿爭議性,他的影響力卻絕對不容忽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