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投票共有九項公投題,包括能源政策、電廠興建、核食、性別平等教育、東京奧運正名台灣等。這些議題確實在台灣如火如荼地討論著,也因為政黨動員,支持與反對兩派人馬壁壘分明。
但是,公投的目的除了表態,用選票數人頭之外,還有另一項重要的精神,就是「公民審議」,卻被選民們遺忘了。所謂「公民審議」是指公民必須獲得充分的資訊,經過與他人討論,不管是支持或反對某項主張,都要提出別人可以接受的說法,進而思考、轉化,形成決定同樣的,每位縣市長參選人都會推出自己的「縣政白皮書」。但是,身為選民的我們,是否真的仔細參閱過這些參選人所提出的白皮書,並檢視其可行性及有效性。曾幾何時,縣政白皮書已經成為選舉道具,參選人拿出來虛晃一招,聊勝於無,選民們也漠不關心,即束諸高閣。
台灣由北到南,各縣市何處不期待良善的政策以救民倒懸,從幼齡照顧到高齡照顧,從教育政策到青年就業,從社會福利到經濟活絡,從交通規畫到城鄉發展,從觀光文化到環保防災,都需要透過「審議民主」,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案,縣政白皮書就是公民審議的基礎。
各地都需要舉辦縣市首長候選人的辯論,透過各候選人的互動對話,讓資訊公開透明,回歸公共政策的議題,才能讓台灣繼續向前。
鄧敏宏(宜蘭市╲宜蘭社區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