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最新調查顯示,台灣每七名青少年,「至少一人」有明顯憂鬱情緒,但會使用校內輔導資源,因「情緒問題」而求助輔導老師者,僅「十分之一」。調查發現,近二成四的學生情緒起伏不定,約一成三的學生甚至有明顯憂鬱情緒、須尋求專業協助;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教養方式父母,會影響孩子的求助意願。
調查結果發現,多數孩子會優先向教養方式「開明」的父母談心,其次依序是「專制」、「寬鬆」與「忽視」的父母。也有五成四受訪者認為,家長並不清楚校園中所提供的心理健康資源。
成大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表示,大部分青少年不清楚自身的情緒狀態,即使自己出現情緒困擾,也不知該如何表達與求救;他強調,「說出來」是青少年最重要的紓壓方式之一,但是「說」及「分享」是需要學習的,建議父母練習「在孩子訴說的過程中,不給予任何評價或否定」,讓孩子感受被同理與接納,下一步雙方才有好的互動。
董氏基金會今年六月進行上述調查,回收有效問卷共三千四百七十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