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年人口今年四月正式突破百分之十四,面對高齡化的浪潮,政府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希望透過優質的醫療服務體系、完善的機制設備及補助額外的保健服務與津貼,維護老年人口的生活品質和良好保障。
銀髮族群邁入晚期,若生活缺乏重心,罹患憂鬱症以及其他心靈疾病的機率高,台灣失智症協會病學調查,去年七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人每十三名就有一名失智,而八十歲以上的老人每五名就有一名失智,失智症人口超過二十六萬人。日本是高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資料顯示,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人口達到了三千五百一十五萬人,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七。日本為抗衡日益明顯的高齡趨勢,首相安倍晉三鼓勵年長者「緩退」,提高退休年限,減少國家稅收的下降,維持在一定的經濟效益。
我在日本看見生鮮蔬果超市中均雇用高齡人口,他們在櫃台手腳俐落的幫人裝箱、收錢和換貨等工作,一點都不比青壯年店員遜色,誰說高齡人口只能成為社會的負擔呢?
相比之下,台灣比較缺乏高齡人口的工作機會,導致有些上了年紀的人不想讓自己成為家人的負擔,只好在外辛苦的撿拾資源回收或者做更勞累的差事。
高齡化無疑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但若能提供給老人更多工作機會,也能為社會帶來不少的經濟效益,而不僅僅只是負擔。
賴姿吟(新北市/淡江大學財金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