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特殊兒】早療之必要

文/劉采涵 |2018.08.27
1245觀看次
字級

文/劉采涵

古人說:「大隻雞慢啼。」中國的全能儒者王陽明五歲才開口說話,偉大的發明家愛因斯坦不但很晚才開口說話,說話前還要想很久。

但是,嬰幼兒的成長有一定的進度。除了七坐八爬外,一般孩子一歲後,會開始發出有意義的單音,例如媽、爸、吃、抱、好等;接著就是二到三個字的詞,例如橘子、喝水、車子、不要等;二到三歲時,會把詞組成句子,例如:「媽媽我要喝水」、「這是什麼?」、「好累,媽媽抱我」等。

如果三歲過後,還無法喊一聲爸或媽,抑或是過度沉默,說來說去就那幾個單字,又或者像鸚鵡一樣學人說話,卻沒有自發性的語言,且說話所需具備的生理器官皆正常後,父母千萬不能迷信「大隻雞慢啼」,應及早治療,因為大環境惡化,特殊兒的比例正逐年遞增中。

緯緯出生後不久,就確診為迪喬治寶寶,出生八個月後,身形看起來只有五個月大,醫生跟護理師都曾提醒我:「馬麻,緯緯的成長會比其他嬰兒遲緩!」而緯緯還在加護病房時,隔壁床一位唐寶寶的母親,已經開始帶著孩子勤做復健了,她告訴我許多重要的復健觀念。因此,緯緯兩歲脫離以加護病房為家的日子後,我就開始安排「到宅早療」。

透過早療師的建議,我們及時地安排語言治療課程,讓緯緯得以在兩歲兩個月大時開口叫媽媽。後來,我就開始了一周三天帶緯緯復健的歲月,項目包括語言、職能、肌力等,也因此結識不少特殊兒的父母,而我也像當初唐寶寶的母親一樣,把早療的觀念傳達給其他父母。

可惜的是,緯緯四歲時,我和他爸爸離婚,回高雄娘家居住,前夫與其家人因上班忙碌,緯緯的復健之路因此中斷;現在我雖爭取到了緯緯的監護權,卻錯過早療的黃金時期。這幾年來,陸續遇到一些不願面對孩子特殊狀況的父母,有時好心暗示應該盡早開始治療,還會換來當事人的白眼。

其實,早點認清現實、安排治療,孩子才有機會跟上正常孩子的腳步,像我認識的唐寶寶,就因為很早開始治療,發展得比一般唐寶寶好。建議各位家長,要給自己一些正能量,同時建立正確的早療觀念,孩子才能循序進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