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玉
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卻是生活中常發生的事。一位母親帶著兒子搬離夫家,為了爭取監護權,與兒子展開新的生活。
開車來到新家門口,發現搬家公司撞斷鄰居的樹與籬笆;這樣和新鄰居的初見面開場,真的是尷尬又難堪。接著難題一一浮現,孩子轉學第一天,遇到同學的欺負捉弄,甚至放學搭車獨自回家,才發現皮包、鑰匙都被同學偷走,走投無路之下,小男孩大膽的敲了鄰居的門,歐吉桑應門問他有什麼事?
小男孩說出原委,並請鄰居歐吉桑打一通電話給母親,告知他的現況。母親在醫院擔任放射科檢驗師,工作滿檔,第一天上班無法請假,只好拜託鄰居照料,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卻提出鐘點費的要求。
一天終了,回到家母親詢問小男孩是否願意讓鄰居擔任他的下課保母?小男孩爽快答應並說這是最好的安排了,離家又近,總算減輕了些許母親的重擔,也應驗了俗話所說「遠親不如近鄰」。
鄰居擔任保母期間,他的行徑讓小男孩開了眼界。首先,下課接小男孩回家時,在返家途中被幾位同學毆打,慶幸被鄰居遇到,於是展開親身示範防禦;趕走了小混混,鄰居歐吉桑教導他防身術保護自身安全。接著,他們上馬場賭馬,贏了錢帶他到銀行開戶存款;也教導小男孩學習如何賺取零用錢,例如幫鄰居除草、做家事,小男孩從中體會單親母親養育他的辛勞。
直到與先生打監護權官司時,鄰居的荒唐才漏出破綻,想當然此行為無法獲得法官認同,於是小男孩的母親敗訴,將監護權判給父母二人共同擁有,終止了鄰居的保母生活。
鄰居與小男孩相處告了一段落,但小男孩仍透過窗戶觀察、關心鄰居的近況;發現鄰居小中風後面臨前妻惡耗,悲痛之餘,萬念俱灰,甚至將自己和太太的所有照片、遺物丟入垃圾桶。好奇心驅使下,小男孩回收了鄰居丟掉的物品,卻意外地發現鄰居過往的豐功偉業。
同時,老師給全班出了一個功課,你心目中的聖人為何?同學個個舉有名的偉人為主題,唯獨小男孩例外,他把鄰居歐吉桑視為聖人,老師要他說明;他說剛搬到新居時,舉目無親,是這位歐吉桑對他及母親伸出援手;更在他遇難時,一再教導並提供他勇氣及技能,壯大他的眼界,提升他的能力;他的付出及犧牲,對他而言,鄰居就是聖人,當之無愧。
小男孩的舉證令人印象深刻,更令我反思,「聖人」一詞,不應該只是抽象名詞,更應該是讓人向善並落實的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