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之間--煩惱與覺知

淑芬 |2005.10.22
604觀看次
字級

人為何有煩惱?理由其實很簡單,不外是滿足內心的某種渴望,而無法自己的堅持與執著。

時間和空間塑造了環境,於是我們不斷地和環境相處。如果不相應,不相容,是否就該揚棄現前而另尋管道?若真如此,即使是放下了堅持,漠視了內心的渴望,卻也姑息了已然發生的問題。

人有種種困難,最大的困難便是來自於情緒,或許在修養的這個環節上,我們會認為有些感受是不能任意表達的,即便它正在困擾著我們,總是讓它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淡忘。但是人之所以會沮喪,其原因大多是累積了過多的負面情緒,這些沒有經過轉化的情緒就成了日後問題。

表達的行為很困難嗎?人類有優於其它動物的表達能力,諸如表情、語言等。但由於心性的閉塞,讓自己喪失了別人了解我們的機會。

記得多年前有篇專訪文章曾經報導過,中國人在利物浦已有一百五十年的歷史,如今這群中國人依然是英國文化中的邊緣人。在歐洲社會福利健全的國家裡,中國人享受不到社會福利,他們是被漠視的一群人。問題在哪裡?在大不列顛這個民主國家裡,中國人不是唯一的移民者,為何獨漏了他們的聲音呢?除了語言、文化、民族性的因素外,最主要的還是沒有適時表達他們的需求。這種不平等的待遇,非得要社服人員深入他們的家庭,才能被了解,直到近幾年來才逐漸得到重視與改善的機會。我想,機會要靠自己去爭取,需求也得主動去表達拉斯,愉快或不愉快,都要正視,而非逃避。

達賴喇嘛流亡印度四十於載,經歷了抗爭和逃亡。在他的臉上依然保持著純真的笑容,所到之處無不吸引著跟隨者的擁護歡迎。他的表達是非常坦白的,談及傷心之處,也會在大眾面前掩面而泣。只有做一個對自己坦誠的人,才能讓他人坦誠以待。

從某些角度來看,沮喪是好的,它會讓人重視問題的發生。我在三十多年的生命經驗之後,才開始正視那有別於物質與快樂精神的另一層次的覺知。這種覺知竟是在焦慮與沮喪中產生,說起來多麼矛盾與衝突;人為什麼會在痛苦不安中產生覺知呢?

佛陀在勸導弟子修持四諦法門時,提到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現代人缺乏對痛苦的覺知,因為過度的壓抑,使覺知的敏感度降低;因為習以為常的麻木,也感受不到快樂的因子。當我們無法分析苦源,也就無法對症下藥。兩千年前佛陀就教導眾生知苦滅苦,即是保持對痛苦的覺知。

這些年來我嘗試著獨自旅行,也靜下來抄寫經文,偶爾寫書法,偶爾禪坐,甚至學習梵舞。讓生命在動靜之間不停地探索,探索內心最底層的音聲:是否對人多了些盼望或者是失望;內心裡隱藏的憂傷是否適時地舒發出來;是否在逆境裡轉換成另一種生命能量;煩惱即菩提,選擇智慧的表達,還是選擇壓抑的人生。菩薩不是永遠的慈眼視眾生,有時候也要怒目金剛。在這些看似與日常生活風馬牛不相及的活動中,不斷地反觀自照,最後才能萬物靜觀皆自得。

文明越是進步,人的內心越是荒涼,伴隨的是憂鬱症的產生。百憂解不是最好的良藥,傾聽內心的聲音,才是最重要。省察細微的覺照,我想每個人的內心就曾經這麼出現過,只是我們重視它了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