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美感教育與文化創意產業──我們懷念漢寶德

文/潘襎 |2018.08.13
2185觀看次
字級

文/潘襎(行政法人台南市美術館館長)

從兩千年以來台灣創造出一個中文新名詞,那就是「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名詞乃是從英國的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直接翻譯而來。因為這個語彙的誕生與政府文化政策緊密結合,教育單位的各大學,紛紛在「視覺藝術」的美術或者設計上面加上「文化創意」,或者直接改名為創意產業學系,以符合時代潮流。

文化創意產業國家政策化之後,逐步成為國家總體發展策略中的文化發展政策。曾幾何時,各大學設計系、美術系以為只要掛上「文化創意產業」的科系就能招生滿滿。其實,卻忽略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或者忽略設計思惟的「人性」,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這樣的名詞成為二十一世紀的另類設計學系的代名詞。

即使如此,台灣在二十一世紀之初,很快地抓住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嶄新名詞,如火如荼地推動,影響亞洲各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或許,將文化創意產業視為二十一世紀的設計產業2.0版,也不為過。在文化創意產業過度強調設計層面而忽略文化、設計本質之同時,也有一批視覺藝術的藝術家或者評論家批判道,美術才是文化表現的上位觀念,而非著重於創意生產層面。

但是,真正產生美感教育改動力的則是漢寶德的美育思想。他在生涯最後階段,著力於推動「美感教育」;從初期的文化部美感教育時期開始,推動社會美感教育,舉凡文學、環境、教育等議題不一而足。晚年,他反省這段文化部美感教育推動成果時,感慨地指出,美感教育必須趁早,必須在教育體系內實施,才能使得美感經驗深植心靈。

為此,五年前,在教育部內開始為期六年全國性美感教育實驗計畫,本人恭逢盛會,成為核心規畫委員。這股力量逐漸產生影響,從古典美學思想出發的「形式美感」開始與二十世紀從「創意」出發的美術教育產生激盪作用。學生們開始真正從現實生活中張開自己的眼睛,觸動他們的內在靈魂,去尋找現實生活中的美感要素,從居家環境、日用品設計、校園景觀、自然環境、建築造型,或者說是餐桌擺設或者大自然色彩當中,真正地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感,自己親切地掌握、感受。至於透過雙手創造的作品,或者與近代前衛思潮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創意」作品,也因此而有了可以使用不同角度去思考的機會。

我認識漢寶德,是在他生涯的最後數年。有時在師範大學美術系的謝師餐宴上,或者他特別宴請我的私人餐宴,或者為他舉行書法展的致詞。我們相差三十歲,言談次數不多,彼此敬重,相知相惜。他屬於五四運動時期所培育出的民國第三代人物,「教育興國」、「文化教國」的理念,終其一生未曾放下。

在美感教育的社會層面上,台灣在二十一世紀的另一個重要建設為美術館、博物館興建,批判者以蚊子館為借鏡;自然地,政府應該重新檢討向來對文化建設著重於硬體居多。往後更須賦予這些館舍的支撐力量,使它們發揮積極功能,從廣大的社會教育層面出發,培育有美感精神的下一代,使台灣得以永續發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