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阿雄來信:
朋友們都說我是「黃金單身漢」,事業有成,但始終沒有一個對象,每次兄弟聚餐都被追問感情進度。轉眼間也快五十歲了,看身邊的朋友有妻有子,不禁開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該找個伴?我該選擇走入婚姻嗎?抑或沒有婚姻的束縛,雙方都能更自在?
鄭淑錚心理師(英國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 解析:
馬斯洛的人生需求理論,被廣泛應用在企業管理上,主要以「動機」作為人的內在驅動,推動個體追求所需的滿足,像爬階梯般,從生理、安全、情愛、社會成就,到自我實現。
一般來說,當情愛需求得到滿足後,個體的動機驅力更能聚焦在事業上;企業則善用工作績效競賽,將個人體驗由外部成就轉化為內在的「高峰經驗」。同理,對於情愛的追求,也是在生存與安全得到滿足後,「動機」的更上一層目標,換句話說,個體已經從純然的生物生理需求,轉化到關係建立之社會性需求。
廣泛心理學界普遍接受,「建立關係」與「繁衍後代」是並存的人類本能,是被安置在DNA中,推動個體發展的關鍵機制;而婚姻制度,則是在法定關係中為繁衍後代,讓子嗣得到最佳發展的一項人類發明。人類心理學就擇偶演化的研究也證明,女性擇偶的心理機制,是以能提供子嗣最佳資源的男性為優先;男性則是以具有旺盛生育力的女性為目標。
在此一搭配下,事業有成的男性,往往會給適婚女性更大的安全感,因此在擇偶市場上是較有競爭力的。這同樣適用在阿雄這位黃金單身漢身上,相信如果動機夠強,阿雄沒有理由被拒於情愛大門之外;他只是缺乏動機,從他視婚姻為束縛、會讓雙方失去自在生活,可以看出,他對關係的期待是伴侶,而非繁衍後代。
話又說回來,情愛關係本就有各種不同的樣貌。有些伴侶以同居的方式,在生活上相互照顧;有些為了保持距離的美感而分居,經濟能力許可的則會安排到各地出遊,延續戀愛的感覺,這也是一種「高峰經驗」的再創造。至於雙方能否保持「自在」,則是一種共創的精神品質。以各自的特質和經驗來豐富彼此的生命,卻也必然相互限制個人的內在旅程,而非沒有婚姻就不會相互羈絆;同樣地,保持雙方的精神自主,需建立在互信與各自足夠的自信上,更需要雙方的默契,這在成熟的婚姻中一樣可以達到。
《簡愛》一書的作者夏綠蒂.勃朗特,在十九世紀保守的維多利亞時代,需以男性假名才能說服出版商為她出書,然而在兩百年後的今天,此書卻成為英國中學生必讀的作品。她勇敢地創造了一段跨越階級與年齡的愛情,開啟了社會追求性別平等、自主的風氣,並以一段話來總結自己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足跡:「放手嘗試所有可能,即使最後一無所有,總好過小心翼翼,入寶山卻空手而返。」
所以,阿雄何不放手去談戀愛,讓感覺帶著自己嘗試生命中所有的可能性,而不是以經營事業的心態,小心翼翼計算得失,或許,將可尋獲生命中的摯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