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加學校的親子共煮活動,老師準備了各式彩椒讓孩子切絲,其中一個紅椒不過尾部有些發黑,有位媽媽就想把它丟掉。這讓我想到,這幾年流行的「惜食餐廳」。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之前參加學校的親子共煮活動,老師準備了各式彩椒讓孩子切絲,其中一個紅椒不過尾部有些發黑,有位媽媽就想把它丟掉。這讓我想到,這幾年流行的「惜食餐廳」。
圖/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文/啟步走共享私塾提供
之前參加學校的親子共煮活動,老師準備了各式彩椒讓孩子切絲,其中一個紅椒不過尾部有些發黑,有位媽媽就想把它丟掉。這讓我想到,這幾年流行的「惜食餐廳」。
全台灣每年的剩食(可食卻不食)約有一百八十噸,可以讓二十三萬名學童吃上二十年的營養午餐。驚人嗎?事實上,這些剩食來源還包括「醜食」,比如尺寸過大的櫛瓜、玉米筍,長得太彎的小黃瓜或奇形怪狀的紅蘿蔔等。我就常常跟鄰居合購那些被賣場淘汰的新鮮蔬果,這些蔬果被淘汰丟棄的原因,不是因為爛了、發霉了,而是因為長得不夠美!
剛開始在推購買剩食活動時,常有人提出疑慮:那些都是賣場不要的東西,還能吃嗎?經過解釋大家才知道,現在的消費講究規格化、標準化,所以只要不符合標準的東西,都只能走上丟棄或銷毀的路。很多生鮮食品,也因食品安全法規或賣場企業形象,被要求在一定期限後就要下架回收,但事實上,那些食物都還是可以安心下肚的。包括許多加工品,像是很多小農自釀的酒、醬油、醋等加工食品,其實在妥善保存下,是可以放上好幾年的,甚至愈陳愈香。
在台北市南區的南機場夜市旁,就有一家以剩食料理為號召的咖啡廳「書屋花甲」。除了餐廳外有一個分享冰箱,每天下午會送來回收的冷凍麵包或生鮮沙拉,民眾可以自己開冰箱免費拿取,每周四到周日還會有剩食套餐,食材來自台北環南市場及大賣場淘汰的蔬果,因為食材免費,因此價格也不高。
如果你不是能善用食材自己料理的人,也可以到這類惜食的餐廳用餐,用最簡單的方式拯救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