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巧爾
兒子從小就由爺爺、奶奶帶大,老人家疼孫子,常常幫兒子做這個、做那個,兒子都會很有禮貌地說「謝謝」。爺爺說「自己人,不用那麼客氣」,我則認為,禮多人不怪嘛!
有句話說:由一粒沙觀看世界,由一朵花想像未來。成年人所有的良好習慣,都是植基於幼兒期,從小「請、謝謝、對不起」等基本禮儀若養成習慣,將來再要求孩子,必定是事倍功半!
先生在大學當導師,每學期必請導生吃飯,藉以聯繫感情並輔導學生,每學期一次,由學生自由選擇餐點,但以兩百元為限。先生說,由點餐多少能看出學生的個性。大部分的學生都很客氣,不好意思讓老師破費;但也有少數人不理會老師所定的餐費原則,選擇最昂貴的套餐,甚至吃過一次後,再混入下一梯次的同學中,讓人啼笑皆非。
想起我們這一輩,成長於物資缺乏的年代,生活困苦,反而養成我們知足、有禮的人生態度,對父母、師長畢恭畢敬,對長輩的付出,內心充滿感恩。但E世代的孩子就不同了,大部分都是在父母的庇護下長大,三餐不愁,生活養尊處優,因此較不珍惜隨手可得的幸福,也不易體會長輩克勤克儉、一步一腳印的人生態度!
所以在與孩子的互動中,我們會伺機給他一些機會教育,偶爾像講故事般談談我們小時候的情景,孩子會很好奇,也不覺得我們是在說教,最重要是,藉此灌輸他知福、惜福的觀念。
孩子能知福、惜福,就能懂得感恩,也提醒他們,一定要把「謝謝」說出來。感恩的話語常掛在嘴上,就像春風拂面,讓人感到舒服愉快,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