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智與眼,四教各不相同;就別教而言,以別教與通教教義相通處來論,可從二諦與三諦來說:從具足三諦的角度,空、假、中三諦,各發一智、開一眼。空諦(真),發一切智、開慧眼;假(俗)諦,發道種智、開法眼;中諦,發一切種智、開佛眼。以二諦對應角度:俗諦發道種智、一切種智,開法眼、佛眼;真諦(空),發一切智、開慧眼。而圓教,是一實相諦,於俗諦中即是真諦,發三種智、開三種眼。
為什麼特別論及別教接通教呢?所謂別教,其教義與前後相近,而且義理不同於它教,故名別教。所謂通教,其教義與修持對象,是與前面藏教、後面的別教相通的。
別教於空假二觀上,破真俗二諦的煩惱惑盡,方聞中道義。仍然必須再修觀,破無明惑,八相成道作佛。此佛是果,但是以前二觀(空、假)為修因,所以說別教接通教。
而且通教中,根機較鈍的行人,於教理上是會通前面的藏教;而根機較利的行人,其修持與教義,是可以接後面別教的。
通教利根行人,破除見思惑盡,到第八地,才聽聞到中道義理。聽聞之後,進修中道觀,破無明惑,八相作佛。在八地前,必須藉由通教的空假二觀,為修持的前方便,方入中道義,故名別(教)接通(教)。
有人再問,為何不接藏教與圓教呢?諦觀法師在《四教儀》中言:藏教的行位,是以凡夫位的三賢、四善根與聖位的四向四果來說明。通教的行位,是以伏惑的乾慧地、性地為凡夫位;以七地前,斷見惑、思惑盡,於第八地到第十地,盡斷習氣而成佛。別教行位,以十信為外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為內凡位,以十地、等覺、妙覺,斷界外無明而成佛。所以別教不以此佛果,接修三大阿僧祇劫、百劫修相好為因,故不接藏教(拙故)。
另外,別教斷三惑的內容與圓教相同,但是各別斷,與圓教的三惑同體斷不同。在被接上,圓教的十住位,才斷三界內見思惑、調伏三界外的塵沙惑,所以不以此佛果,接十住位斷無明,故不接圓教。
以上所說,即是藏、通、別、圓四教,智與眼的離合關係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