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過來,搖過去,綠的樹蔭裡,
搖過來,搖過去,涼風也吹起,
搖過來,搖過去,夢中飛又飛,
搖過來,搖過去,高飛上天衢,
快樂的,快樂的,美夢真甜蜜。
搖過來,搖過去,百花開滿地,
搖過來,搖過去,睡態多美麗,
搖過來,搖過去,涼風吹又吹,
搖過來,搖過去,吹到心窩裡,
可愛的,可愛的,涼風太神秘。
綠蔭、涼風、美夢,在搖過來搖過去的韻律之中輕輕擺盪,秘密的小心願也在夢裡飛又飛,彷彿升高到了天際,俯瞰那眼角眉梢盡是笑意的一張睡臉。
整篇童詩之中,沒有出現過一次「吊床」這個名詞,但是,任誰都能感受到在密蔭底下的這方小小天地,清風徐徐,夢兒悠悠,讓人徹徹底底的忘了煩人的心事,享受一份靜謐、無憂無慮的片刻。
〈吊床〉這首好聽的兒歌,曾在五十多年前傳頌一時,從「日據時期」唱到「光復」,從「日文」唱到翻譯的「國語歌詞」。
徐徐涼風下,搖盪著吊床的兒時情景,化成美麗的旋律和溫馨的歌詞,滿載著老祖父、老祖母們甜甜的、美好的童年記憶。
作曲者也是教育家的曹賜土先生,民國前六年(西元一九○五)出生在台北士林,是世家望族子弟,因為非常喜愛音樂,在日據時代便投考台北第二師範學校音樂科(現在和平東路的國立台北師院),這決定了他一生從事音樂教育和作曲的人生方向。
世界大戰之前,他曾在北投、士林、南港的國小任教,戰後任北投國小校長,一生都在教育界獻身音樂工作,現今北投初中、北投國小、復興中學、士林、鶯歌等學校的校歌,都是他的創作。
早年的音樂工作者對音樂都有著單純的喜好和執著,曹賜土先生最大的嗜好,就是收聽日本NHK廣播電台的音樂節目。一九四二年,NHK舉辦作詞、作曲比賽,曹先生根據入選的日文歌詞〈吊床〉譜曲參賽,一舉拿到A等獎,另外一首〈濱旋花〉也獲得B等獎,轟動當時日本樂壇。
曹家的子女回憶起當時的盛況,NHK將頒獎典禮做實況播出,宗族親友都來祝賀,大家一起聚在收音機旁聆聽、欣賞。
十年之後呂泉生教授主編的《新選歌謠》徵求創作詞、曲發表,曹先生便請北投初中的宋金印老師將日文的〈吊床〉譯成中文歌詞,刊登在《新選歌謠》第九期,加上呂泉生先生編寫的伴奏,這首歌才終於又重現光輝。
可惜的是又過了十年,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訂的教科書就未再收錄此曲,使得現在五十歲以下的人,對這首曲子感覺陌生。
〈吊床〉的旋律,捨棄一般以三拍子來處理搖盪的如夢似幻感覺,而以四四拍子,句句四小節對仗工整,雖少了些浪漫氣氛,卻相對的多了一份屬於孩子氣的純真快活。十度音程的轉折,也將歌詞連續五句的「一二三、一二三、一二三四五」,軟化成逍遙自在、歡喜甜蜜、快樂輕鬆的可愛曲調了。
寫作兒歌的人,是如何喜愛孩子,又有著怎麼樣的稚子情懷呢?
曹賜土先生的女兒曹美鶯女士就說過:
每當夜深人靜,一生酷愛音樂的父親常在後院的小房間尋覓靈感,然後埋首作曲,這些情景在多年後還是我們兒女難以忘懷的回憶,我們深深的以他的成就為榮,也為他一生對音樂教育所播下的種籽而感到驕傲。
這首幾乎失傳的〈吊床〉,在一九九一年教育部開放「民間版」國小課本編輯時,經由一向有兒歌考古學家美稱的劉美蓮老師慧眼相識,編入了四年級下學期的音樂課本,從此以後,在都市水泥叢林中長大的台灣孩子,終於有可能在孤寂的心田一隅,尋覓到涼風吹呀吹,夢兒飛又飛的一張搖過來、搖過去的吊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