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華文化總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隨著坊間金飾店逐漸轉以販售機械製鑄模金飾,百年銀樓金和貴第三代傳人鍾春忠,卻始終堅持阿公創業至今的手工精神與傳統技法,他以雙手打造一件件祝福的純金之禮,讓金飾擁有手感溫度,他直言:「手工作品是獨一無二的,紮紮實實,很有味道;鑄模作品則是同一模子量產,給人感覺比較空洞。」
中華文化總會昨發布匠人魂系列影片《千金一刻》,即介紹鍾春忠的故事。一九一○年創業至今的金和貴金飾店,為艋舺最後一間傳統手工製作的百年銀樓,鍾春忠專接一般市面罕見的款式,如婚禮用的龍鳳手環,甚至是舞獅雕像。
「吃這行飯,需要極大的耐心。」他分享,金子既柔軟又有韌性,要雕刻得微妙微肖,技法上最為困難,需要金雕師在工作台前和金子慢慢推敲消磨,而他為了做出更好的作品,連雕刻使用的小鑿刀、眼鏡上懸掛的放大鏡等工具,都不假他人之手親自磨打。
蓄留一頭及肩白髮的鍾春忠,昨也展示阿公時代就留下來的「花簿」,當中有耳環、項鍊、手鐲、髮簪、領帶夾等一千三百種圖案,「過去客戶會翻閱花簿選擇樣式,再交由金雕師傅製作,有些繁複細膩的花色與技法,是機器製做不出來的。」
鍾春忠認為從事純手工金雕技藝很辛苦,也面臨傳承斷層的困境,他感嘆:「現今都是鑄模的了,手工金飾無法賺錢、難以生存,已經沒有年輕人要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