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論境界(二諦、三諦)離合相,繼續說明智慧的分別。
經典上說:智慧有一智、二智、三智、四智,乃至十一智的不同。問:假使說三智的話,可以用觀三諦的方法來獲得,若其他的智慧,應如何修觀而後證得呢?
一智者,經云:「一切諸如來,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也是如此。」唯一佛智,就是一切種智。一相,即佛身清淨的寂滅相,透過種種的不同方式、不同種類的修行,其修行的相貌能了知,名一切種智。若以一智來觀三諦境來說:一相寂滅相,就是指觀於中道諦的境相。假使說:種種行為、類別、相貌,都能知道,就是指「雙照二諦」。
假使說二智,即所謂的權實。權(方便)指一切智、道種智(雙照二諦境);實即一切種智,觀於中道諦也。三智者,即觀三諦境。四智者,如《大品般若經》說:「道慧、道種慧、一切智、一切種智。」
在《大智度論》解釋四慧有多種意思,或者說:「從因位名道慧,從果位名道種慧。因果、事理圓滿,名一切智、一切種智。」
或者說:「在因位中的權實分別,故說是道慧、道種慧。能體入空性的理體,名真實慧;能入世俗廣設方便善巧,名為權慧。」
或者說:「在果德的方便、真實,分一切智、一切種智。直緣中道,名一切智;雙照二諦,名一切種智。」
或者說:「在因中或果中,有總、有別的區分,才有一切智、一切種智的分別。」
或者說:「道慧、道種慧,是單一說明方便與真實;一切智、一切種智,是重複說明的方便與真實。」
其他智慧的分別,也是如此,都不離三種智、三諦境的範疇。若從二諦與三種智慧對應的角度來說:三藏教的真諦與俗諦,各發一眼一智,真諦發一切智、開慧眼,俗諦發道種智、開法眼;而一切種智、佛眼,於真俗二諦境,前後一同開發。
若依通教來說:真諦發一切智、一切種智,開慧眼與佛眼;俗諦發道種智、開法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