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趣》古來對讀書人的謔稱

奚椿年 |2007.06.12
499觀看次
字級

古時,人們對愛讀書的人有種種謔稱,擇其要點記於下:

書庫。隋的公孫景茂,字元蔚,少年好學,博涉經史百家,凡書無所不讀,因而人稱「書庫」。

書痴。《舊唐書‧竇威傳》載有:「威家世勛貴,諸昆弟並尚武藝,而威耽玩文史,介然自守,諸兄哂之,謂為書痴。」

「痴」為傻,傻到不合群,不通世故,所以受到了兄弟輩的嘲笑。是帶有貶義的。

但是,也有讀書人以甘當「書痴」而自豪,如陸游〈讀書〉詩:「倘年七十尚一紀,墜典斷編真可續。客來不怕笑書痴,終勝牙籤新未觸。」意思是說,我今年已七十歲了,如果老天爺再給我多活十二年(十二年為「一紀」),那我還可以續寫未寫完的書。雖然這樣想有人笑我太傻了,其實比那些把書放在書架上不讀的人還勝過一籌呢。

書簏。這名稱最先見於《晉書‧劉柳傳》:「時右丞傅迪,好廣讀書而不解其義……柳云:『卿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又見《新唐書‧李邕傳》:李邕「父善,有雅行,淹貫古今,不能屬辭,故人號書簏。」

「簏」字,本義是指用藤條或柳條編結的圓形盛品,這裡兩處均用來比喻讀書雖多卻所獲甚少的人。

書癲。「癲」,有瘋癲之義。陸游在一首詩中曾用這個詞自我嘲解,詩云:「韋編數絕鐵硯穿,口誦手鈔那計年。不是愛書即欲死,任從人笑作書癲。」

書淫。《晉書‧皇甫謐傳》稱皇甫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又《梁書‧劉峻傳》:「峻好學家貧,寄人廡下,自課讀者,常燎麻炬,從夕達旦……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

「淫」,據舊本《辭源》釋義為:「過於沈溺」,「也泛指超過常度」。據此,「書淫」即指好學不倦、嗜書入迷的人。

書櫥。這有兩義:

一是喻博學,如《宋書‧吳時傳》載:「時敏於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就,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非貶意。

二是諷刺那些雖博學卻又學無所成的人,如《南齊書‧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櫥也。』」

書呆子。「呆」,是遲鈍之意,常常用來稱不明事理的讀書人。

書迷。一心迷戀於書的人稱為「書迷」。

書種。黃山谷曾說:世人常靠祖傳產業生活,士大人的子弟只要懂得孝友忠信就可以了,「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這就是封建社會裡的「書香門第」的思想。

陸游詩云:「傳家只要有書種。」孔克臧十六字銘:「寧人負我,毋我負人:寧存書種,毋苟富貴」均為此意。

末了,人們還通常稱讀書人為「書生」,這固然可作「讀書先生」解,但原先也是一種帶有貶義的詞,舊本《辭源》指其本意為「迂腐而不通達事務者」;特別是和「白面」兩字連在一起說,更是如此。如《南史》載「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即為例子之一。

上面這些謔稱,有的至今還在沿用,如「書迷」、「書呆子」之類,而用得尤為普遍的是近代才有的「知識分子」一詞。

不過,這個詞不是戲謔的意思,而是對讀書人的一種名實相符的稱謂。因為讀書人有一定的知識,他們在社會中起著相當大的作用。

而如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林彪、「四人幫」之流,仇視社會主義,因此也仇視知識分子,稱知識分子││包括科技工作者、文藝工作者、教師、醫生、編輯、記者等為「臭老九」,這顯然是一種污蔑。(大地出版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