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趕進度審查一○八學年度新課綱,有委員認為時程過度緊繃,為免急就章出狀況,主張應延後一年上路,讓教學現場得以充份準備。
按照教育部的估算,明年八月以前可以如期推行,不過這只是官方自己的流程跑完,事情「做完」不代表「做好」,教育是百年大計,寧可安步當車也不要倉促上路。
因為在極度壓縮的時間之內,出版社得編出合用的新教科書,單科的素材都尚且捉襟見肘,又要如何做到十二年國教強調的跨域整合?在最後一刻才拿得到教科書的教師,是否有足夠時間迅速熟悉教材,並將之轉化成學生可以吸收與理解的認知內容?萬一教科書尚有欠缺或不足,又能否及時補救?假使內容牽涉科間的合作,又是否有餘裕討論協同教學的可能?
以我任教的高職數學科為例,相較之下是爭論與變動度最小的,但同樣必須面對新教材的適應問題,新課綱中加入原本沒有的矩陣與空間向量,教科書的內容效度是否足夠,教師是否需要自編教材補充,試題難度如何拿揑都是問題,更遑論其他課綱變動幅度更大的其他科。
新課綱已耗費眾多專家學者及相關委員們的諸多心血,何不待萬事俱備再從容上路?讓新教材內容廣度、難易度、試題鑑別度調整上有相當時間的適應,教科書編撰與教學品質也方可臻至理想,否則趕鴨子上架,只怕要更久的陣痛期,枉害更多可憐的白老鼠學生被犠牲。
鍾邦友(高雄市╲高職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