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者】
張克齊,堅守工筆精緻之格,其創作之勤,成就之高,持重穩實,為台閩畫風之推展,著有貢獻。
【作者】
吳桃源,師大國語教學中心中文教師。
【欣賞】
芭樂,學名「番石榴」,原產自熱帶非洲或美洲,清初由移民攜入台灣種植,果實較小,易熟軟。後經改良培育出果實碩大清脆的「泰國拔」、「珍珠拔」,甚而子少、肉多、口感佳的「水晶拔」,使得芭樂由昔日低廉粗俗的水果進升為高貴送禮的果品。
圖中所繪的芭樂即為改良種的「珍珠拔」,果皮粗皺凸起,有如小珍珠般,加上五
至六瓣稜形起伏,一顆果實顏色可由綠轉白。右下角一枚已熟透橙黃,與其上正冒花蕊的初苞相對之下,這多產的芭樂樹真是一年到頭開花結果忙個不停。
畫家說:「當初會畫芭樂就是因為許多華僑在國外特別想念它,在結實纍纍的樹上隨手摘取一粒享用,是大家童年最親切難忘的經驗,於是我就設法選出十二種代表性的本土水果,像楊桃、芒果、釋迦等都只畫僅有的一張。」
此外,為了使縱橫交錯的枝幹與黃綠相間的葉果較有變化,畫家還精心設計了藍、灰、紅、橙、黑五色相雜的山椒鳥駐足枝頭,整個畫面不唯生色不少,也鮮活亮麗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