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珍--高風亮節竹聯想

慧珠 |2005.10.21
569觀看次
字級

《古詩十九首》之八:「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白居易〈贈楚州郭使君〉:「笑看兒童騎竹馬,醉攜賓客上仙舟。」

竹,可以高高山頂立;竹,可以予童子嬉戲。竹,是生活;竹,是精神;竹,是文化。
竹莖中空,直而有節;竹性堅韌,彎而不折;竹葉常青,經冬不凋。古代知識分子比之為虛心君子,高風亮節,自從魏晉「竹林七賢」興起「林下之風」,竹,於是又成了隱逸的象徵。

中國竹,雖然和世界各地的竹子一樣,可以作為建築材料,被製造成各種器物,但它被賦予的精神特質與藝術內涵,卻是獨有的。

西元二五○年,正是中國的魏 晉時代魏明帝嘉平年間,有七位性情曠達、才高志遠、文采翩翩的才子││譙國嵇康、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沛國劉伶、陳留阮咸、琅邪王戎,他們「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稱為「竹林七賢」;他們超越名教束縛,言行舉止脫俗不羈的氣質,形成了當時特殊的風氣或風尚,人們稱之為「林下之風」。嵇康、阮籍、劉伶、阮咸服膺老莊,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其中以嵇康、阮籍為代表的崇尚老莊道家的哲學思潮,蔚為風氣,因此玄學也就成了當時的精神表現。
宋代文人講究藉著書齋空間、文具趣味,來透露自己的清逸脫俗的氣質,與文士襟懷抱負,不僅在窗前、屋後種竹,在書齋裡掛墨竹圖,還使用竹制的文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臂擱和筆筒。

 明代文人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描述:「竹與漆、與銅、與窯,賤工也……而其人且與縉紳先生列座抗禮焉。」竹工,是百工中的末技,但其佼佼者卻是可晉身藝術殿堂,可貴者是多了一分清高逸趣,是為清貴。

蘇軾〈送竹幾與謝秀才〉詩:「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紅樓夢》第二十二回「春燈謎」裡,賈母帶頭叫眾姊妹製作燈謎,薛寶釵的「有眼無珠腹內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葉落分別離,恩愛夫妻不到冬。」謎底正是「竹夫人」。

 唐時稱竹夾膝,宋代又稱竹妃、竹姬、青奴等名,這是因竹子性涼,可祛暑,在炎熱的夏夜抱著竹篾編成,有六角形洞的長筒狀竹夫人,可消暑入睡。
友人送我一竹臂擱,上刻「焚香默坐,抱膝長吟」,遇身心疲乏時,獨坐書齋,手撫竹臂擱垂目養神,一時清靜忘世。

二○○二年,我因殊勝因緣,得以數日在鎮江金山江天禪寺(即金山寺)的大徹堂裡隨喜禪坐,每個座位旁都有一件約四十二公分長的半片竹筒,形制似臂擱,不刻文飾,是僧人禪坐時使用的「住心板」,又稱禪板,置膝上可撫手靜心;這也是竹子在修行上的一種助力。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