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振忠(資深媒體人)
最近網路上流行一段貼文:有些大學沒有校長、有些大學沒有學生、有些大學沒有宿舍,最後一句當然是教育部沒有部長,此所謂「四大皆空」。
這當真很挖苦,可全都是事實。台大選出校長仍無法任命、少子化使許多學校招生不足、文化大學學生宿舍因選戰波及讓學生面臨遷居,因「拔管」連續報廢兩位教育部長,目前仍然懸缺。
中央研究院日前在院士會議中通過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的提案,國立大學遴選校長時,教育部應尊重大學法精神及規定,執行聘任事宜。雖然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這是通案,非指個案,但路人皆知,人社組此際提出此案,當然是劍指教育部遲遲不願發聘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八十票通過,四十四票擱置,顯示中研院的知識分子們還是能為良心發聲。
這個提案沒有任何的法律拘束力,當局自然不會視為威脅,繼續視而不見。但院士為什麼還要「狗吠火車」?是書呆子把腦袋讀壞了嗎?當然不是,院士們秉持傳統知識分子的良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就算我們知道當局會繼續裝死,但我們還是要把你吵死,為這段台灣最黑暗的教育史留下證言。
中西方論知識分子的論述極多,無論是薩伊德所謂的業餘者、傅科口中的特殊知識分子或布迪厄所稱的文化仲介者,都是不斷探問知識分子在面對國家、社會轉型之際,知識分子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所處的地位。但是,為公眾發聲,向當權者批判,則是不變的真理。
一九三一年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校長就職演說中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的這句話,無比巧合的言中了八十七年後台灣教育或台大的窘境,我們的大學不僅缺大師,因為人才都外流了;我們還缺校長,因為政治干擾而無法上任;我們甚至還缺學生,生源減少已經夠慘,現還要面對來自全世界一流大學的搶才。長久以往,不難預言我們的大學終將只剩空盪盪的大樓而已。
論及知識分子的言所當言,林語堂在《中國新聞輿論史》說:從古代歌謠的徵集到東漢太學生的清議,魏晉士人的放誕、佯狂,北宋太學生的積極干預時政,明末東林、復社諸君子與閹黨的鬥爭,「在在都顯示了中國士人不畏強權,奮起抗爭的精神。」
學者論知識分子在二十世紀及二戰之後,快速進入學院管理者和政府官僚,固因社會變遷的需要,但也因此讓不少所謂知識分子在官場現形,吳茂昆的誤人自誤,即為明例。黨政聯手針對一個手無寸鐵的未上任台大校長當選人無所不用其極,用盡人格謀殺、司法恐嚇、輿論操作,回到皇權朝代緝拿欽定要犯,也不過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