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線片 《街角的書店》 有書的地方不孤單

文/朱玉昌 (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2018.06.23
3414觀看次
字級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圖/天馬行空提供

文/朱玉昌 (元智大學中語系兼任助理教授)

「只要有書的地方,人就不會孤單。」電影《街角的書店》(The Bookshop)結尾這句旁白,串起開場時幾幕描繪人們不愛閱讀書籍的片段,相信對於身處出版環境的工作者應該別有感觸。全球的出版界愛說網路泛濫是造就人們不再買書的元兇,但這部電影流露的訊息卻是「書」在日常生活中,原本就難與生活必需相抗衡,早在一甲子前的英國小鎮就已陷入不愛書的泥淖。

反映出人性真實

西班牙導演伊莎貝拉.庫謝(Isabel Coixet)為緬懷紙本閱讀曾經美好的年代,改編英國知名小說家潘尼洛普.費茲傑羅(Penelope Fitzgerald)的同名作品,原著圍繞在女主角為圓滿開設一家書店的夢想而歷經種種喜悅與辛酸,因逆勢而為的理想難抵虛偽矯情的權勢操弄,女主角在受盡嘲諷的悲情基調中以失敗告終。

小鎮的人與事正是大社會的縮影,不偏不倚反映出人性的真實面,多數小民在缺乏主見下渴望平安度日,卻又處處暴露出自私自利、喜歡道人長短的百態。電影割捨掉諸多原著裡帶給讀者灰暗、壓抑的糾葛情節,也大筆更動了結局,卻仍在忠於主軸結構下,讓這部電影完美地自成一格。

故事由一位說書者,即劇中在書店裡打工的小女孩娓娓闡述著這段歷史,純樸的濱海小鎮,坐落著一幢權貴、一幢凋敝的別墅莊園,鎮上擁有少數的知識專業者和企業家,多的是漁夫、農民及工人,這個沒有書店的鎮子突然開起一間人人不看好卻又書香四溢的書店,正確地說,不是大家排斥書店,而是被知識隔絕太久產生了疏離,當女主角引進知識與世界同步,書店頓時門庭若市起來。

片中《華氏四百五十一度》(Fahrenheit 451)《羅莉塔》(Lolita)兩部經典文學一再重複出現有其象徵意義,前者箝制思想,後者挑戰傳統,對應劇中權貴倚強凌弱與男女主角無力跨越分際的保守偏執,有著微妙隱喻的關聯性。是那陰鬱的小鎮難容繽紛的書籍,當風吹著樹葉與海濤的聲音簌簌畫過女主角牽起布朗迪西先生之手的剎那,似乎也悼念起《羅莉塔》隨風飄逝的悲情命運。

就時空而言,故事融入真實年代的生活歷史,《羅莉塔》熱銷的騷動竟引起治安人員的驅趕。

絕望與希望並存

影像視覺在灰濛色調的霾壓下呈直線進行,一套套穿戴在演員身上既考究又雅緻的服飾,搭配復古典雅的化妝技巧,站在依託時代氛圍的布景道具前,一派十足的小布爾喬亞風格,讓濃郁懷舊的情愫躍然眼前,一句句道地英式口音的對白,用輕輕出彩的爵士音樂襯底,即便衝突都掩藏不住英倫迷人的優雅。

當女主角落寞傷心地坐在離開小鎮的船隻上,鏡頭閃過劇裡每一張出現過的臉孔,這種冷暖自知是對過往一笑泯恩仇的寬容。這時極度不愛看書的小女孩捧著她送的書本狂奔到碼頭,小女孩大聲喊著女主角的名字,兩人無聲勝有聲地眼神默默相望,動容的一幕,令人淚水不由得奪眶而出。

愛書人對書熱愛所散發的精神是可以撼動人心的。女主角眼神慢慢地從小女孩移向天空,她驚訝鎮上書店的位置竄升著陣陣焰火,她不敢置信地將眼光移回小女孩的身上。相信紙本載體的光芒即使不再,文字的力量也不會就此消亡。其實《華氏四百五十一度》裡的結局之火已經預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道理。

平心而論,庫謝處理的劇本與費茲傑羅的小說形成了來自一個家庭熏習,兩種性格互異孩子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平行線,這兩條線巧妙地藉由書中討厭讀書的配角小女孩,反轉為電影裡掌控全局的重要旁觀者,讓原著女主角失落的夢想在小女孩身上得到了延續,電影結局就這樣在絕望與希望並存中,保留了一絲與原著不同的暖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