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春談人與文字的感情,聆聽者眾。圖/人間社記者劉紹霖
張大春談人與文字的感情,聆聽者眾。圖/人間社記者劉紹霖
【人間社記者李雪麗台中報導 】在台灣文壇上,以頑童自居的知名作家張大春,日前應佛光山台中惠中寺之邀,從個人生命歷程中的經驗說文解字,與民眾分享人與文字的情感,精闢的論述,生動有趣的描繪,讓聽者會心一笑,對文字的理解產生新的認識。
大學時第一次接觸到《說文解字》,張大春很佩服東漢許慎的博聞強記,對每個中國字的字音、字形、字義的法則,有非常詳盡的敘述。但生性叛逆的他,不免運用想像力,把某些字做另類解釋。
以「醫」字來說,醫有五個字符,左上角是「匸」(音同喜),指的是箭射中靶的聲音,匸中有「矢」,矢即是箭;右上角是「殳」,意為扁鑽或長茅等的兵器,此字出現通常與軍事行動有關。下面的「酉」,是盛酒的容器,以天干地支來算,酉月是穀物成熟時,也是把穀物拿來製酒的時節,「酒」字的三點水,是發酵過程中產生的氣泡,酒,比起其他的可樂、咖啡等,屬兇悍飲料,所以綜合來說,雖然提到「醫」字,通常會聯想到杏林春暖、濟世救人。但「醫」其實是帶有侵入性及破壞性的行為。
蘇軾〈墨寶堂記〉中提到﹕「蜀諺有云,學書者紙費,學醫者人費」。學習書法會耗費很多紙,學習行醫要耗費很多人。
張大春四歲時得了生平第一場大病──肺炎,醫師診斷必須住院,但家中經濟狀況不允許,因此這位其實是獸醫的醫師,要他每天早晚各打三針,持續一個月,當中有一針,可能引發過敏,因此每次都要做測試,先用刀在皮膚上畫十字,擠出血液,再把針劑滴在上面,看有沒有不良反應,一段日子下來,幾乎呈現體無完膚的狀態,這樣深刻的記憶,更讓張大春覺得醫生是最可怕的人。
由此可見,人會將自己的生命故事,生活的經驗與文字作連結,進而產生不同的情感,張大春接著說他和父親上街時,習於欣賞招牌上的字,有時是書法美學欣賞,有時則是知識性的探究。因此文字是帶有有生命力的。接著還解說了春、秦、奏等相似字體的書法演進過程,說明字也有其生命歷程,有成住壞空。
文學教育 小學就可開始
張大春也認為他在大學所受的文學教育,應該要提前到小學,而且不只是中文系的學生才須學習,他用之前在中國大陸錄製的節目《同一堂課》做說明,節目中,他將文字、歷史、書法、創作一同融入課程中,還在三小時遊湖時間內,以只能搖頭、點頭,不能多做其他提示的狀況下,讓四十三個八歲小學生共同完成一首七言絕句創作「四面八方都是風,行舟西向水流東,浮萍水淺浮雲散,柳絮之間聲不窮。」顯現只要將大學文學史透過適當的語言,就能讓八歲的孩子接受、欣賞,從而產生更深的探究及創作。
張大春期待這樣的文學教育,不只是知識教育,也是情感教育,藉此啟發孩子對文字的興趣及與文字的密切互動,進而得到人生和知識兩方面的圓滿。此次演講讓聽眾對文字有一番新認知,也喚起聽眾對中國文字的理解。如果想了解更多,也可以參考他的著作《見字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