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蔬果採收後,約有四成會因長相醜、賣相差,而被列為要淘汰的「格外品」。
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平均每年報廢進口蔬果約二千噸、家戶年度總廚餘量一百 八十萬噸,約可製作四十億個便當。
筆者剛從緬甸工作返台,在緬甸三個月期間,由於當地農藥和化肥價格不斐,一般農民無法負擔,所以接觸到絕大多數的農產品都是瘦瘦小小的,跟台灣碩大又美觀的農產品比較起來,緬甸地區的農產品簡直都屬「格外品」。
但令人驚喜的是,所有緬甸農產品的口感都可口清甜美味,我們不但不稱之為「格外品」,反而以「有機農產品」或「友善栽植」取代,吃得既開心又安心。
營養專家也保證,蔬果並不會因為外觀美醜、體積形狀而改變營養價值,只因為絕大多數的民眾本著「外貌協會」的立場挑選食材,只選購外觀漂亮、無瑕疵的蔬果。
部分醜蔬果會直接被農友擱置成肥料,就算送至批發市場,也可能因賣相不佳而被退回,最終被丟棄,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亟需官民共同扭轉此一錯誤觀念和作法。
蔡志鏗(台北市╲退休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