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長大的比穗.保羅在編織過程中,一步步找回失落的泰雅基因。圖/ 張芮瑜
【本報宜蘭訊】編織是泰雅族女性的傳家活,出身自桃園復興鄉嘎拉賀部落的泰雅女孩比穗.保羅卻因從小在都會長大而失了根,直到嫁進宜蘭南澳才重新與編織「勾」上線,進而拜師學織。去年起她開班授課,以族語講解編織技法,靠著後天努力,一步步找回血液中失落的泰雅基因。
比穗保羅父親是泰雅族人,母親是外省人,她則從小在台北出生長大,泰雅傳統女性的驕傲編織和紋面,對她來說只是歷史課本中翻頁即逝的篇章,不曾留意。
五年前她與南澳武塔部落青年泰雅韋文豪結婚,嫁進部落,發現身邊充斥著精美的圖騰布織品,想到自己的根源地,卻因泰雅編織傳統僅限家族內母傳女,於是她遠赴花蓮太魯閣拜師學藝。
比穗保羅在太魯閣族老師手中習得基本的技法,接著回到家鄉嘎拉賀部落深入學習圖騰編織,她藉著記下圖騰樣式後回家反覆練習,東拼西湊慢慢摸索。某次家鄉耆老無意間翻折她身上的織品,說了句「我們的(織品)不一樣」,意外打開她編織的眼界。
「太魯閣族的編織是單面,嘎拉賀部落的則是雙面。」比穗保羅說,泰雅族各族系部落的織品同工異曲,南澳泰雅編織喜圖騰滿版、色彩鮮豔,但桃園嘎拉賀部落的織品卻傾向細緻和留白,正展現外放與內斂的性格,這是她過去從未發現的,也讓她編出更多興趣。
去年比穗保羅開始開班教授編織,以族語細數每個布織器材,再從織布文化教到織程、織作;她說,自己過去在習織過程中,耆老經常向她道謝,謝謝她願意學習,如今她成了傳習者,感觸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