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上午,中國大陸外交部長王毅與多明尼加外長巴爾加斯在北京簽署《建交公報》。
回溯過去兩岸爭奪聯合國中國合法代表權的歷史,見證了兩岸的分裂,助長了美國介入兩岸事務的氣燄。
美蘇冷戰時期,一九七一年的聯合國二七五八號決議文,就確定了當前兩岸的格局。這可視作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聯中制蘇」的策略傑作,也是美國把台灣當作棄子的鐵證。因此,這次多明尼加與我斷交風波,應從中美戰略上的全球布局來檢視,也是雙方戰略圍堵與反圍堵的較量。
長期以來,兩岸的外交爭奪戰,經常是在金援外交的基礎上,進行攻防。主要是台灣在經濟發展蓬勃時期,可以為美國穩定中南美洲等周邊國家的經濟發展,取到分憂解勞的作用,同時也正因為這些邦交國的存在,才足以證明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合法存在。
這次斷交的主要構成要素,主源於美國與大陸之間在全球博弈的影響力互為消長的結果,也凸顯台灣身處兩強較量中,無能為力的困境。
美國在多明尼加與大陸建交之後,發表聲明表示大陸此舉無益於地區的穩定。然而,大陸在去年取得巴拿馬的邦交關係之後,「建交攻勢」成為拓展「一帶一路」深入中南美洲的戰略表現。
上個世紀以來,巴拿馬運河長期作為美國控制加勒比海灣海洋戰略據點的通道,體現了美國軍事干涉主義的成果。直到一九九九年才正式歸還。
因此,當中南美洲自身的主權意識抬頭,以及美國干涉主義的消退,給予大陸趁虛而入的機會。
多明尼亞對於美國具有特殊的歷史意涵與戰略地位。多明尼加和海地長期受到颶風侵襲的困擾,亟需要國際經濟的救助。
大陸正值經濟崛起的黃金時代,需要將手中的現金轉移到海外建構軍事和貿易的投資據點。那麼,投資多明尼加就成為大陸不可能錯過的對象。
大陸這次將戰略布局延伸到美國家門口,等於鉗制了美國與中南美洲之間的地緣戰略咽喉。與此同時,白宮與國務院正組織經貿代表團前往北京談判中美貿易紛爭問題,此時,大陸手中又多了一張壓制美國的好牌。
大陸在中南美洲的建交攻勢,是作為美國通過《國防授權法案》、《台灣旅行法》以及審議中的《台灣安全法案》的反制,希冀達到嚇阻美國操弄台灣牌的舉措,並為極端的台獨言論配合美國操作,而導致台灣海峽軍事衝突升溫過程中,先設下停損點。
胡逢瑛(桃園市/元智大學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