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文,在中國流行久遠,可以上溯到三四千年前的商湯時代。有的是刻在浴盆上,叫盆銘;有的刻在硯台上,叫硯銘;有的用在鏡子上,叫鑒銘;還有的銘刻在毛筆上,手杖上等等。
例如,商朝有條刻在浴盆上的銘:「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短短九個字中,連用三個「新」字,文字簡潔優美,讀來琅琅上口。既合浴盆的實際功用,又寄寓了對盆主人立身處世的勉勵。
它的本意是說:「今天衛生,明天衛生,還要天天衛生。」更妙的是它寓理於言外,比如說學習,今日、明日,日日都要增長新的知識。
還有一條盆銘是:「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溺於人,不可救也。」這既是勸慰又是警示,凜乎嚴正,發人深省。
一條刻在手杖上的銘文「于乎危,于乎忿;于乎失道于嗜欲,于乎相忘于富貴。」手杖是個人行走時作扶助之用的,以減少顛跛跌倒的危險。可是真正有危險的倒是:缺乏修養、脾氣暴躁、貪圖享樂、腐化墮落,以及今日富貴便忘了昨日的貧寒與艱難,居安不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