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千層林道改名,因居民嫌麻煩作罷。圖/張裕珍
成功改名的落羽松路。圖/許政榆
【本報綜合報導】台灣有不少美麗的林蔭大道,可能被稱為欒樹大道、木棉花道或綠色隧道,但這些都只是暱稱,桃園市大溪區瑞福東路有近三百棵落羽松,一度也叫「落羽松大道」,但居民認為還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喜愛,提出改名需求,桃園市府去年底正式更名為「落羽松路」,居民滿心歡喜,傳為美談。
路名更改關係到居民身分證等證件、銀行及通訊資料都要跟著改,是件大工程,並非易事。像桃園市觀音區廣福里美麗的「白千層林道」,是打卡熱點,市長鄭文燦有意把這條路改成「白千層路」,就因多數住戶嫌麻煩告吹。
大溪區的「落羽松路」原是十五年前公所新闢通往員林路的替代道路,當時的鎮長曾榮鑑在長約一公里的道路兩旁,栽種共近三百棵的落羽松作為行道樹,秋冬蕭瑟美景,吸引不少民眾駐足、拍照。
當地瑞源里長王祥倜說,桃園尚未升格前興建這條道路,連接台3乙線石園路和員林路三段,一開始道路命名石園路五百五十八巷,升格後改名為瑞福東路;由於道路兩側有成排落羽松,里辦公室向公所爭取改以落羽松為路名。
王祥倜說,為讓遊客容易找到路,更在路口豎立「落羽松大道」路牌。落羽松路是全台少見以樹名命名的道路,「僅此一家,別無分號。」有住戶會拿出身分證與人驕傲分享「住在落羽松路」。
改名 工程浩大
桃園市觀音區廣福里福新路是「白千層林道」,這條道路最早為無名的產業道路,三十多年前農地重畫後,在路旁栽種六百多棵白千層,多年之後形成優美的綠道祕境,七月花期白色小花隨風飄落,頗有日本雜誌的清新風格,也成為打卡熱點。
市長鄭文燦上個月出席觀音區全國客家日活動,提出福新路改名「白千層路」的構想。現有一百四十多住戶,多數居民認為過去整編多次,因是廣福里通往新坡里的要道,取名福新路,合理又好聽。如果再次變更路名,又要換發證件,很麻煩,因此有約百分之九十八住戶反對改名。
台中市「台灣大道」命名也有故事,這條東西向幹道由分成中正路、中港路、中棲路。四年前,前市長胡志強推動改名,有超過六成民眾支持;新路名「台灣大道」在二○一四年元旦上路,除藉以打響台中知名度,同時解決「一路三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