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製材所為木構造建築,全部以阿里山檜木建成。圖/取自林務局-森活情報站臉書
嘉義林管處整修嘉義製材所製材工場,意外發掘地下動力基座遺構。圖/中央社
【本報綜合報導】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二○一六年整修嘉義製材所製材工場,意外發掘工場有地下動力基座遺構,相當令人震撼。嘉義製材所是台灣最早的工業場所之一,是二十世紀初期珍貴資產,這片阿里山瑰寶,深具歷史現場再造意義,並具有申請世界遺產潛力;嘉義林管處十五日舉辦一系列活動,讓民眾一窺嘉義「林業城市」的歷史面貌。
製材工場再利用工程預計於明年十二月底完成,今年仍在進行第一代製材設施調查研究,並進行排煙道、焙房等歷史建築修復,目前在調查研究及修復階段。
修復再利用
預計明年完工
日據時代興建的嘉義製材所,是昔日阿里山林業的「煉金廠」,配置美、日、歐先進林業機械,產銷國外,極具建築、產業、文化價值,過去連日本皇室都曾到嘉義觀摩。
林管處表示,位於阿里山鐵路北門驛與嘉義火車站之間的嘉義製材所,是為了切割、運送從阿里山運下來的檜木、杉木等木材所興建,透視製材所,可窺見林業歷史場域的轉變,了解嘉義林業興衰。
林管處指出,第一代製材所於一九一四年開始運轉,配置進口的先進機具,但一九四一年嘉義發生大地震,第一代製材所損毀。
第二代製材所於大地震後興建,是一棟大跨距空間的木構造建築,全部以阿里山檜木建成,廠內有一個小型水池,設有俗稱「小運河」的水道,與北門驛旁的貯木池連結,方便原木送入工廠。製材所生產線後面的產品端,鋪設有鐵軌側線,與鐵路主線連結,方便產品運銷。
第二代製材所在日據時代運作四年,戰後由國民政府接收後持續營運,直到一九六五年製材單位相繼裁撤,風光半世紀的嘉義木材產業才走到盡頭。
嘉義製材所於二○一六年底整修時,在地下大約兩公尺深的地方,發掘出地下動力遺構,經嘉義市政府會勘後,將地下遺構納入歷史建築範圍,受文資法保護。
林管處指出,製材所的地下動力遺構出土後,林管處比對一九四二年及一九四五年國民政府接收時的地下機具建築平面圖,發現與出土現況吻合,初步判斷應為一九六三年阿里山停止伐木後,機具遷移,地面被鋪平,遺構才逐漸遭人淡忘。
15日來嘉義
認識百年林業
嘉義林區管理處昨天表示,為了讓民眾一窺嘉義「林業城市」的歷史面貌、認識嘉義市遺留下來的百年林業風華,林管處將舉辦「23.5愛上我『嘉』林業村」活動,十五日上午十時至下午二時在嘉義市秀泰影城對面「森林之歌」戶外廣場,推出第一波「林廊滿木」市集活動,有木藝、環保、手創及友善土地等三十個攤商,並有「阿里山林業」為主題的五個市集攤位;當天也邀請三十位在地居民參觀嘉義製材所,後續也將推出相關參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