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變裱褙師 埋首16年 替舊檔案還魂

 |2018.04.11
1155觀看次
字級
國史館裱褙師傅董進志原是外交部駐外人員。圖/中央社
國史館中,不少檔案被蟲蛀蝕、破損,有賴裱褙師傅續命。圖/中央社
國史館中,不少檔案被蟲蛀蝕、破損,有賴裱褙師傅續命。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有人稱這個行業是檔案美容師,也有人說是書的醫生,裱褙主要目的是救檔案、延長檔案的使用壽命」,國史館裱褙師傅董進志曾是外交部駐外人員,因緣際會任國史館裱褙師十六年。

董進志回憶,進國史館後遇到的第一件文物是對日抗戰(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時期「資源委員會」檔案,像衛生紙般脆弱,拿起來都怕碎掉,要怎麼透過裱褙,延長檔案壽命,那是當時的老師傅手把手、一對一教導,傳承給年輕人。

董進志是外交官出身,在澳洲擔任駐外人員時,到一些僑領家聚餐,僑領家裡收藏一些檔案、字畫,問董進志知不知道透過什麼管道可修復畫作?因緣際會下,董進志接觸裱褙,回台後由於興趣跟著裱褙師傅學了二、三年,後來轉到國史館,用裱褙工夫搶救許多珍貴檔案,一埋首就是十六年。

裱褙常被認為是夕陽產業,國史館裱褙人員也是來來去去,年輕人待不住。問董進志是什麼樣的熱情,可投身裱褙工作這麼長時間?他說:「只要是做你喜歡的事,你每天都可以很快樂。」

董進志說,每次看到檔案時,就像跟檔案對話,檔案會回應「我希望你怎麼樣處理我、怎麼樣對待我。」

董進志表示,有時候打開文物,一張紙只剩三分之一,有些被蟲蛀,有些因酸化,而裱褙只能保留還存在的部分。

他說,檔案紙張材質、形式都不一樣,要設定完整裱褙計畫,要登錄檔案破損狀況,要思考使用什麼裱法,包括乾裱、溼裱、飛托或平托,托紙厚薄等都要先想到。

他舉例,像西京電廠藍晒圖材質很厚,背後還有印章,要搭配什麼樣的托紙?又如有些文件雙面都有文字,怎麼裱褙?如果裱上去,就看不見另一面,這時就要用一種特別的紙「典具帖」,又名「蟬翼宣」,紙質很薄,托上檔案後,兩邊文字都可以看得到。

董進志說,外交官工作,只要考過國家考試就可做,但裱褙這一行,大家好像愈來愈不想做。當初轉行是年輕時一股熱情與傻勁,心裡想著「這個我做了,也許以後在歷史上,我曾盡過綿薄之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