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憶往 奔赴下一段生命旅程

文/張雅雯 |2018.04.05
1213觀看次
字級

文/張雅雯

公公手拿著透明塑膠罐,傾斜著瓶身往鑰匙孔內注入潤滑油。「喀啦、喀啦」使了點勁扭轉鏽蝕的鎖頭,孩子們引頸期待開門的剎那。

每年,我們都會在清明這天,驅車前往北台灣三芝祖墓。來自各方的家族旁系分枝聚攏在此,父執輩們齊心將墳上雜草去除,婦人家以蘸滿朱砂的毛筆,悉心重新描寫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焚香祭拜後,孩子們跟著長輩剝除蛋殼撒在墳上,象徵新生。

嘴裡滿口蛋黃的小兒子說:「媽媽,我要土葬,死了以後也要住在這裡。」哥哥接著說他要樹葬,撒在自己種的樹下。這年,哥哥十歲,弟弟八歲。「媽媽,你呢?」兄弟倆問我。人死後將以何種形式存在世間?大哉問。我訝異於他們不畏懼死亡的自在坦然,看看身旁的長輩,想說的話又吞進肚裡,猶疑著該如何適切表達我的想法。

遙想自己在他們這個年紀時,某天放學回家後,人未到聲先到地喊著:「餓死啦!有什麼好吃的?」也曾在半天課的周三高聲大叫:「下午可以玩了,我高興死啦!」媽媽每每把食指貼在嘴唇上,斜睨著我發出幾聲「欸欸」,示意著別再說了。於是,我自小就學會避免在長輩面前講到「死」字,更遑論與長輩討論身後事。

這幾年,孩子們因我的姐妹們及小姑生子,歷經了數次的「生」之喜悅;而此刻,歷代祖先的骨甕在他們眼前呈現「死」之樣貌。更接近死亡的那一次,孩子們的曾祖母離世時,我們母子三人在素雅莊嚴的靈堂前,以單純重複的動作,將哀戚與悲傷妥貼地壓摺成一朵朵的紙蓮花。媽媽領著我們在冰櫃前瞻仰曾祖母遺容,孩子們沒有驚恐、也不退縮,只是靜靜地佇立在旋繞的誦經聲裡。

在這些與死亡面對的傳統習俗裡,我看見家族長輩遵循著繁複的禮儀形式,在細瑣事務中,井然有序地理出那條看不見的家族傳承以及彼此的情感聯繫。於是,看得見的外貌或是看不見的形體之間,不再那麼清晰可辨了。我們終將明白生老病死乃是必然,死亡是生命奔赴下一段的旅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