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之珍--香具

慧珠 |2005.10.20
272觀看次
字級

香料的欣賞、藥用,在中國出現極早,屈原的《離騷》中提及的就有五十多處,如「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等。《漢武內傳》描述朝廷「七月七日設座殿上,以紫羅薦地,燔百和之香」;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竹製的薰籠,可見在漢代人們已懂得「嗅覺的藝術」。當時薰香用具種類已經繁多,有香爐、薰爐、香匙、香盤、薰籠、鬥香等;當時有一種「香燈」,就是把水沉木、檀木等浸泡在燈油裡,點燃時會飄散陣陣芳香,可謂是今日芳香產品之先驅。

盛唐時期不僅在宗教祭典時焚香,日常生活中人們也大量使用香料,甚至發展出調香(調配天然香料)、薰香、評香、鬥香等藝術,用香時使用的香具也是琳瑯滿目,除了宗教用的香爐,還有手爐、香鬥、香筒(香籠)、臥爐、薰球(香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箸、香鏟、香匙、香囊等。

明代出現了一種燃點直式線香的「香筒」,常見於文人案桌上,平添書齋雅趣。「香筒」為長直筒型,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承座,筒壁鏤雕花紋,使用時將線香插在筒內底座上,縷縷香煙自筒壁鏤空處溢出。文震亨《長物志》:「香筒。舊者有李文甫所製,中雕花鳥竹石,略以古簡為貴,若太涉脂粉或雕鏤故事人物,便稱俗品,亦不必置懷袖間。」李文甫是金陵派的雕竹名手,就金陵派的「以不事刀斧為奇」,保留了竹材的天然美質。

香筒的製作材料有象牙、玉等,而以竹雕香筒的藝術成就最高。隨著晚明雕竹藝術的發展,竹香筒的數量也顯著增多,深得文人雅士的欣賞。當時著名竹人所製香筒,允推朱小松以東漢時劉晨、阮肇入天台遇神仙的故事為題材,所製的「劉阮入天台香筒」,器刀法工絕,氣息蒼古。觀其畫面,可以想見松石間香霧迷濛、香雲掩擁的情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