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府巨匠--李延年

振春 |2005.10.19
1223觀看次
字級

先王以作樂崇德
中國音樂,源遠流長。根據史籍的記載,從傳說中的軒轅黃帝時代開始,就已經有音樂作品遺留下來。據說,軒轅黃帝本人就是一位音樂大師,他曾作有〈咸池〉一曲,被推為中國音樂史上的第一名作;因此,他本人也被尊為音樂之祖。之後,顓頊作〈六莖〉,帝黌作〈五英〉,堯作〈大章〉,舜作〈招〉(音韶),禹作〈夏〉,湯作〈護〉(音護),武王作〈武〉,周公作〈勺〉(音曰);差不多所有被目為「聖賢」的古代君主,都同時被尊為音樂建設上的重要人物。
《易經》上說:「先王以作樂崇德。」在古人的思想中,早已體會到音樂的教化作用。

曾經聽過「招樂」的孔子,本身不僅是一位偉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音樂家。他不但自己愛好音樂,而且也知道音樂可以作為陶冶性情、啟發人心的工具。他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中國歷來「禮樂」並稱,也就是由孔子提倡的。

到了漢代,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子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聖人」,他的生平行事,在在都成為人們的榜樣;至於他那以禮樂治世的思想,自然也引起人們的重視。《漢書.禮樂志》說:「六經之道同歸,而禮樂之用為急。」「禮節民心,樂和民聲,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禮、樂、政、刑四達而不悖,則王道備矣。」這種種理論,都是上承孔子,強調「禮樂」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由於這樣,作為全國最高的音樂機構──「樂府」,也就在這時出現了。

采詩夜誦立樂府
「樂府」由漢武帝下令設立,乃在於採集各地的民間歌謠,配以樂曲;另外又網羅當代的文人名士,進行歌樂創作,以備朝廷祭祀及宴會時演奏之用。漢代的大帝國,自西元前二○六年建立統一中央政權,到漢武帝時,已六十多年,社會上經過長期的安定,經濟富足而繁榮,執政者便有了「制禮作樂」的要求,希望通過「禮樂」來鞏固國基、點綴昇平。漢代的樂府,便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當時,他主持樂府的最高官員,稱為「協律都尉」;這一官職的第一出任者,就是漢武帝的內兄李延年。他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位樂壇領袖,他通曉民間音樂;各地採來的樂調和歌謠,大都經過他的整理和潤色,因此,在中國音樂的實際奠基工作上,他留下了不可泯滅的功勞。

賦佳人曲動帝心
李延年,中山(今河北省定縣)人,《漢書》說他的父母兄弟都是音樂名家。他早年因犯法而被處腐刑,其後當一名「給事狗監」,但他精於音律,尤其最善歌舞。
當時,漢武帝方興天地諸祠,制定郊祀之禮,並且命司馬相如等人作詩頌,以備譜上樂曲。李延年利用這個機會,施展自己的特長,將採集的歌詞製成曲譜。

由於李延年從民間音樂中取得了大批資料,加以融會貫通,因此完成的作品,除一部分祭歌之外,大都帶有委婉纏綿的格調,也有清新挺拔的氣息,實非肅穆呆板的宮庭音樂可比,一時被譽為「新聲」。從此,武帝對他刮目相看。

李延年不僅以自己的特長開始嶄露頭角,他的妹妹,以傾國傾城的姿色,為他「錦上添花」,使他個人的成功,迅速走向峰頂。據說,在一次宮庭的宴會上,李延年且舞且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得。」武帝聽後問道:「世間上真有這樣絕色佳人嗎?」平陽公主上前代奏:「李延年的妹妹就是這樣一位妙麗善舞的女子。」

這位李家的小姐,本來就天生麗質,再加上深受歌舞的訓練,演奏起來,飄飄若仙,漢武帝見了即驚為天人,於是把她納為妃嬪,封號「李夫人」,從此深得漢武帝的寵幸。後來,李夫人生下昌邑王劉髆(音博),李延年也因此得到重用。

元鼎四年(西元前一一三年),設立樂府,李延年為「協律都尉」,佩二千石印綬,追隨在漢武帝左右。這是李延年生命史上的轉捩點,也是他在音樂道路上一塊新的里程碑。

協律都尉創新聲
據《漢書.禮樂志》所載,李延年領導下的樂府,工作人員共有八百二十九人之多,其中有專唱各地民歌及專奏各地土樂的人;他們採訪民間樂曲的活動範圍,包括了黃河和長江兩大流域,可見這個組織非常龐大。

樂府初立時,李延年曾經給司馬相如等人所寫的十九章〈郊祀歌〉譜上樂曲。後來中國著名的大探險家張騫出使西域,帶回來了胡笳的吹奏法;李延年根據張騫帶回的《摩訶兜勒》一曲,創作出《武樂》二十八解,然魏、晉以後,只餘十曲流傳。

此外,李延年還作有〈出塞曲〉和〈入塞曲〉,奏出了塞上的蒼茫氣勢,表達出一種愛國的激烈情懷。在中國歷史上,李延年是第一位專業音樂家、第一位樂壇領袖,他實在當之無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