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 台中眷村文物館 文/吳芳枝 |2018.03.29 語音朗讀 22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瓦屋、矮牆、紅門,令人懷念。圖/吳芳枝 廚房設備,好似重回舊時光。圖/吳芳枝 台中市天祥街眷村文物館外觀。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在台中市北屯路上走過千百回,竟然不知進化路轉個彎,另有一番新天地,那裡是台中市北屯空軍眷村,以前叫北屯新村。自一九四九年起至一九六○年代,政府渡海遷台後,為安置國軍及眷屬,在全省各地興建大批房舍或安排宿舍,眷村的誕生是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 當時是以陸海空軍三軍、憲兵與其他類種官兵,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眷村規模大小不一,而眷村最大的特色是集合了各省人士,為五湖四海的大融合。 瓦片平房、紅門、竹籬笆是眷村的印象建築,巷弄狹窄,簡陋的隔間,牆壁薄,孩子又多,大家都是順風耳、千里眼,哪家有個風吹草動,一清二楚無法瞞天過海。廚房的油香辣味,飄散在竹籬笆外,所謂一家烤肉萬家香,擋不了「好鼻獅」的嗅覺和味蕾,一家有肉大家享,你家就是我家。平時在家的都是婦孺老幼,摸八圈是眷村文化兼休閒,雖然軍餉菲薄,但是克勤克儉,仍能苦中作樂,這一幅鮮活的圖景,是眷村銀髮族的共同回憶。 友人的父親當年投筆從戎,跟隨國民黨軍隊經山東、江蘇、上海,到了台灣,舉目無親落腳在台中市潭子眷村,如今外省人第三代都落地生根了,久居他鄉變故鄉,午夜夢迴的鄉愁也漸漸淡了。 一九九○年代後,因眷村老舊,榮民一個個老了,逐漸凋零,家庭結構等多項社會因素的改變,居住的軍眷人口比例逐年降低。目前還有許多未改建的眷村,隱身於巷弄裡,和大樓林立的都會文化成對比風貌。 北屯區天祥街是台中市空軍眷村,是台中一百三十四個眷村之一,這裡安置的是空軍校級以上的軍官官舍,數十年來,經拆除、改建或自購整建後,尚保留四棟眷村房舍,作為「北屯眷村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延續過去眷村生活的印記,緬懷歷史的深沉記憶。 前一篇文章 【春秋評論】 崔烈的銅臭人生 下一篇文章 【古人行誼】 司馬遷重信譽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7【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8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走進大西南】 瀕臨失傳的東巴銅筆【行舟.運河──中國大運河博物館沉浸式舟楫文化展】 千年水上之路【古典時節】古來才女命多舛【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書藝心語】鑽石的石【寰宇采風】多元融合的諾曼王宮 作者其他文章【印象旅人】新疆九曲十八彎夕照【生活快門】種花賞花好心情【生活快門】 雲與花的對話【古物懷思】母親的寶物【生活快門】 阿婆推石磨【快意人生】人約黃昏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