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哉斯土】 台中眷村文物館

文/吳芳枝 |2018.03.29
2269觀看次
字級
瓦屋、矮牆、紅門,令人懷念。圖/吳芳枝
廚房設備,好似重回舊時光。圖/吳芳枝
台中市天祥街眷村文物館外觀。圖/吳芳枝

文/吳芳枝

在台中市北屯路上走過千百回,竟然不知進化路轉個彎,另有一番新天地,那裡是台中市北屯空軍眷村,以前叫北屯新村。自一九四九年起至一九六○年代,政府渡海遷台後,為安置國軍及眷屬,在全省各地興建大批房舍或安排宿舍,眷村的誕生是台灣近代史上重要的文化資產。

當時是以陸海空軍三軍、憲兵與其他類種官兵,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群聚於一定範圍,眷村規模大小不一,而眷村最大的特色是集合了各省人士,為五湖四海的大融合。

瓦片平房、紅門、竹籬笆是眷村的印象建築,巷弄狹窄,簡陋的隔間,牆壁薄,孩子又多,大家都是順風耳、千里眼,哪家有個風吹草動,一清二楚無法瞞天過海。廚房的油香辣味,飄散在竹籬笆外,所謂一家烤肉萬家香,擋不了「好鼻獅」的嗅覺和味蕾,一家有肉大家享,你家就是我家。平時在家的都是婦孺老幼,摸八圈是眷村文化兼休閒,雖然軍餉菲薄,但是克勤克儉,仍能苦中作樂,這一幅鮮活的圖景,是眷村銀髮族的共同回憶。

友人的父親當年投筆從戎,跟隨國民黨軍隊經山東、江蘇、上海,到了台灣,舉目無親落腳在台中市潭子眷村,如今外省人第三代都落地生根了,久居他鄉變故鄉,午夜夢迴的鄉愁也漸漸淡了。

一九九○年代後,因眷村老舊,榮民一個個老了,逐漸凋零,家庭結構等多項社會因素的改變,居住的軍眷人口比例逐年降低。目前還有許多未改建的眷村,隱身於巷弄裡,和大樓林立的都會文化成對比風貌。

北屯區天祥街是台中市空軍眷村,是台中一百三十四個眷村之一,這裡安置的是空軍校級以上的軍官官舍,數十年來,經拆除、改建或自購整建後,尚保留四棟眷村房舍,作為「北屯眷村文物館」,對外開放參觀,延續過去眷村生活的印記,緬懷歷史的深沉記憶。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